2008-04-15

非洲饑饉 Famine in Africa


這篇文章雖然枯澀,但,咳!非洲人民飢貧暴動的照片看得令人心驚!

《法蘭克福廣訊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4月13日周日版有一篇專文“饑饉又回來了!”作者是Winand von Petersdorf。

次標題是:“大米、小麥、玉米。食品前所未有的昂貴!全球化造成食品需求量提高,收成量卻遠遠不及。農業革命勢在必行!”。摘要如下:

埃及、玻利維亞,非洲的布基納法索、象牙海岸、海地、印度、印尼、葉門、喀麥隆、墨西哥、摩洛哥、塞内加爾、烏兹别克斯坦。這些僅僅只是前些日子因爲饑饉而出現嚴重暴動的一部分國家,窮人因爲買不起基本糧食而站起挺身抗議!世界銀行登記有案的饑饉抗議目前有33個國家。國際食物政策研究中心主席 Joachim von Braun說:“抗議難潮還會越來越多,一旦更多國家糧倉告磬,抗議暴動將會隨之而起!對抗饑饉又重新回到各國政府的政治議程表!”

我們才剛習慣的思維 - 饑饉問題將被全球經濟的共同成長而埋葬;這一下子怎又出現壞消息?連行情看好的中國,也開始擔心對人民的食物供應匱乏。反對全球化的活動人士則是揚帆再起,他們不是早說過,自由貿易和國際生産工作的分配實是對人類的剝奪,食物價格政策則聽任農產投機分子擺佈?!


2007年年底,有880百萬人口買不起基本糧食(大米、小麥、玉米)。來自世界饑饉援助組織的資料圖表顯示,基本糧食價格在2000到2007年間在赤貧國家漲幅是+90%;開發中國家漲幅是+50%;工業國家則是+22%。從2006年起大麥漲幅為208%;植物性油脂食品167%;穀類食品157%;牛乳製品98%;而稻米是92%;肉類14%。

糧食價格揚飆其實該是赤貧農產國家的福音,悲哀的事實卻是,真正受惠的只有巴西和阿根廷。75%的開發中國家糧食進口要大於出口,所以面臨困境。幾乎整個非洲的糧食供應都有賴於進口。物價飆漲讓這個貧病交迫的非洲大陸更加一蹶不振。

歸納共有五個主要原因:
㈠ 全球經濟成長:
年成長不斷提高的國家如中國、印度、巴西和其他經濟成長國的國民收入提高,吃得更好。他們明顯需要更大量的食蔬,但更多的肉類、蛋類、牛奶製品。穀類農作物被拿去餵牲畜而不是做成麵包、麵類食品。要獲得一卡路里的肉類,必須消耗四卡路里的穀類作物。

㈡ 穀類作物被加工成燃料
美國是全世界玉米最大宗生産國,三分之一的玉米田地的產量被預用在燃料加工。總部設在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要求立刻停止玉米燃料項目的進行。

㈢ 綠色革命勢在必行
如何更高效率地使用農產地是重要的課題。感謝新穎的穀類種植法,僅僅在1980到1997年之間,全球的農產品生産量提高了60%。直到20世紀末,世界糧食組織即宣告糧食短缺已非饑饉的直接原因。未料近來十年農產發展停滯。OECD負責農產經濟部的Stefan Tangermann也抱怨:“國際農業科研早已停滯多年,現在大家突然對饑饉問題感到錯愕?“譬如國際稻米研究中心正在改良稻米品種,以適用于不同國家的氣候耕地。”

㈣ 首急要務
如何教導全世界的農民,把他們腳下那片耕地,進行更有效的耕作,以得到最大效益的收成?可惜開發中國家部分國家政府的做法卻是背道而馳,他們寧願少出口,給進口農產品降價,然後固定國内價格。他們害怕面臨饑饉風暴,背負國内都沒得吃了還出口的罪名;農民在這樣的壓抑出口的制度下運作,無法從耕作得到利潤,進而做更大耕作效益的耕作投資。

㈤ 工業國家的擔待
從壓抑出口經濟求政治穩定的角度來看,情有可原。這個責任該是工業國家有必要擔待的。工業國家進口海關設限、保護主義擡頭,使得赤貧國家從根本打消念頭,提升農產經濟的活絡最終不得出口至工業國家。

這是不是惡性循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