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選之前,居然被國際媒體呼喚:『德國呀!當今全球最大且運轉尚可的民主政體!』,陡地如此被「升級」著實讓一般小老百姓恐慌無比。高達
82,5% 的投票率,選民戰戰兢兢地投下一票。選舉過了,卻仍是一路恐慌…
一般說基民盟 CDU
和 社民黨SPD 的聯盟談判為「大聯盟Groko Große Koalition」,選後的景況只能稱之爲:「緊急聯盟Noko Not-Koalition」。聯盟如何能成功?
作者:Peter
Dausend, Tina Hildebrandt, Mariam Lau
黑紅聯盟(基民盟和社民黨)不再是「人民黨Volkspartei※」的權力團體,
而是緊急聯盟 © Martin Burgdorff
für DIE ZEIT
※維基百科:人民黨Volkspartei在德國政治學中,原則上面向所有社會階級、 各個世代和不同世界觀的選民和黨員開放的政黨。 有別於其他類型的政黨,例如階級或利益黨 (clientele party) 以及榮譽黨 (honourable party)。「人民黨」一詞最早是由政治學家 Dolf Sternberger 源於此意義沿用。 |
蕭兹走了。林德納走了。哈柏克走了。德國的東邊以令人震驚的深藍色(另類選項黨的黨色)迎接我們。新的總理很可能是梅爾茨(Friedrich
Merz)。人們才抱怨一直像是一灘死水的柏林政壇,驟然以令人眩目的速度亂成一團。
梅爾茨一上任,就必須破例馬不停蹄地與世界接軌,認識改變世界的普丁和川普。跟上歐洲脚步及其守護者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施凱爾(Keir
Starmer)和 圖斯克(Donald
Tusk)的步伐。與此同時,他必須修復德國。
然而,最重要的是,他得先籌組政府。基民盟在選舉中遠未達到自己的期望 – 社民黨面對一場慘敗不得不謹小慎微,以免選後爲了扭轉勢頭卻導致分崩離析。當下必須以某種方式將這些不同的速度統合起來。先進的汽車有巡航控速系統。於政治我們有社民黨黨主席克林拜耳
(Lars Klingbeil) 和 基民盟秘書長Carsten
Linnemann兩黨派系團體。
誰想得到我們今天會為了大聯盟的組成感到欣慰 – 雖説直至目前僅是令人欣慰的選票數字?但如今大選結束剛幾天,柏林政壇的基本感覺是:必須成事。也可能成功。
但大聯盟的「大」代表什麼呢?這個大聯盟不再是人民黨的權力團體,而是一個緊急團體。一個緊急聯盟。充其量,這個聯盟可以為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公民提供一點點安全感,讓德國重新在國際上發聲。這也是大多數德國人民意所向的聯盟。因此,我們無須再說大聯盟,而稱它是黑紅聯盟。
或許梅爾茨很快就會慶幸有管治經驗豐富的社民黨一旁輔佐。他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學會當總理、領導的意義 – 這正是他一意追求的。領導也意味著妥協讓步。不確定的是他是否已經明白這一點。
其實一開始雙方還算友好。選舉周日的當天,民調機構的第一份趨勢報告剛送到黨總部,梅爾茨就打電話給社民主黨領袖克林拜耳,祝賀他的
47 歲生日 -- 儘管梅爾茨自滿地說,這個生日不太令人快樂。幾小時後,當第一份預測結果剛發表時,克林拜耳回電祝賀梅爾茨選舉獲勝,儘管結果來的不如梅爾茨自己的預期。星期一晚上,兩人再次通了電話,首次對結盟談判進程進行了討論。
跌至 16.4% 的歷史新低之後的社民黨一直在選舉後公開打太極:「中產階級的勞工政策絕對不能妥協」、「我們對基民盟有明確的期望」、「球現在在梅爾茲那邊」。不斷挖掘政治詞彙回應社會,為的是安撫黨內基層。與「梅爾茲-基民盟」結盟的前景引發了各種反應,卻毫無熱情。
所有黨派領袖都心知肚明:聯盟談判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對於一個總能證明自己擁有治國良心且以此爲傲的社民黨來說,這次談判不許失敗。面臨右翼民粹主義抬頭的德國,這次談判不許失敗。在川普領導下的美國與普丁的俄羅斯站在同一陣線、震驚不已的歐洲大聲疾呼建立強大的德國政府的情況之下,談判更不許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