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7

Von 内捲 sollten Sie schon mal gehört haben 聽過内捲吧?

 

不僅是訪客,各家公司也擠入上海車展的密集人潮。攝影: REUTERS

Von 内捲 sollten Sie schon mal gehört haben 聽過内捲吧?

中國正以瘋狂的速度努力發展。然而,在許多領域中,卻感覺不到有任何進步。原因如下:


作者:
Herbert Diess(譯者:赫伯特·迪斯生於19581024日,是一位德裔奧地利企業高管,赫伯特·迪斯曾於博世、寶馬汽車、福斯集團等公司任職。

06.07.2025

中國人用内捲」來形容中國目前許多產業的現況。在中國的經濟體系中,這個詞描述了一種內部緊縮、倒退以及不斷提高效率卻無法改善結果的情況。儘管做出了最大的努力,進步或經濟進步仍未達到以往的水準。

這個現象在中國的汽車產業中可見一斑,同時在國際上也被確認。競爭日趨激烈,為了說服客戶購買,價錢的降幅越來越大。為了在這場 「老鼠競賽 」中生存下去,管理者、員工和供應商日益賣力。

最近,中國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預,因為即使是領先的製造商(而非最弱小的製造商)準備將供應商的付款期限延長至六個月,有的甚至更長。他們生產了汽車,希望車賣出的六個月後再支付汽車生產時用上的零件。現在政府的建議是:兩個月後付款。

領先企業的資本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比亞迪才剛募集到約 60 億美元的新資本,如今很可能計劃再次發行金額相近的股票。在這場競爭中,市場領先者所強加的削價傾銷的措施正加速整體下滑的趨勢。

這種做法只能被理解為讓同業競爭屈服。畢竟,公司本身的估值自然也受到利潤率長期下滑的影響。近幾個月來,比亞迪的市值下跌了約 25%

曾經是「把汽車驅動力轉向電動車的大贏家」,如今被越來越多人以批判的眼光看待,還把比亞迪視爲最終未能成功的成長故事佳例。

許多汽車製造商不得不用新募集到的資本倒貼每輛相當吸引人的高檔汽車約5,000 歐元甚至超過 10,000 歐元來支撐客戶最終購買的決心 由此希望能再跨步成長、改善經濟規模和效率,同時以低價苟存於市。

中國每個省緊盯著自己至少一個,有時甚至多個汽車品牌。這是因為一個省長的地位和未來特別取決於經濟業績的增長,而經濟業績是以該省的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的。汽車是全球增加經濟產值最受歡迎的行業,也是因為這種昂貴商品的營業額 (單價乘以數量) – 一旦成功 會比其他許多產業成長得更快。此外,原材料鋼材、零組件和系統在許多生產階段的附加價值也非常高 - 這同時促進了就業和民生。

對顧客而言,這種發展起初看來挺好的,因為許多汽車都是以低於成本價出售。但當這位顧客想把這輛車以二手車出售時,汽車廠商可能已不復存在,或在此期間同款汽車價格可能又進一步下跌時,感覺就沒那麼好了。顧客必須承擔價值上的損失。

太陽能產業也在内捲化

在中國許多扮演重要角色的未來產業中,都可以看到内捲化的現象。像太陽能產業,儘管中國廠商在全球佔有主導地位,且年成長率高達 30%,卻無法打平投入的成本。由此而來很難持續創新,公司的迴旋空間變得越來越狹窄。陸上風力渦輪機和電池儲存系統的情況亦不在話下 - 或許除了寧德時代 CATL 以外。

中國的内捲化不僅是經濟上的現象,也是教育制度上的現象。學生雖然越來越努力,競爭也越來越不人道,但成績和教育品質卻沒有任何改善。

江蘇省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設施。照片: picture alliance / ASSOCIATED PR

這種激烈的競爭使許多中國公司變得非常有效率。在生產和開發等許多流程中它們的效率明顯高於西方競爭對手。

正因如此,這些高效率到目前為止都沒有成效。做的事情是對的但做對的事情=有效性有效嗎許多中國公司裏讓人看不到概念、遠見和策略卻有很多嘗試和錯誤。首先造船是為了把汽車運到歐洲。卻還沒有一套值得信賴的貿易網絡,甚至沒有一致的品牌存在。中國速度,即快速起步,是一項偉大的技能。但僅有 「中國速度」遠遠不足以取得領先地位。還必須朝着正確的方向邁進。

面臨利潤回報問題的未來技術

目前全球許多未來科技電動汽車、風能、太陽能光電、電池儲存、充電網路等也是如此這些科技可創造一個無化石燃料的未來。儘管在某些情況下有顯著的成長,但各自的商業模式卻無法催生足夠的回報,以吸引足夠的新資本。原因何在?中國競爭對手的内捲化?還是已經有了太多的資本,而且在全球範圍內過快地衍生了太多的競爭?

光有「中國速度」並不足以取得領先於世。還必須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 Herbert Diess

觀瞻歷史可以觀察到許多這種現象。

19 世紀初,英國發明鐵路後,人們很快就意識到鐵路將取代許多馬車,並會使貨物和乘客的運輸效率提高數倍,價格更為低廉。

大量資金迅速到位,例如成立三家鐵路公司連接倫敦與伯明翰。但沒有一家公司能夠持續盈利。充分的競爭一旦形成,客戶幾乎可以自行獲得這項創新的所有利益。而在競爭較少的新價值鏈領域,也許比較能夠讓較小的參與者存活下來。

因此,專注於正確的新技術,並藉此快速成長,本身並不能保證成功。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能夠創造並保護足夠的利潤至少依然重要無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