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31

雪梨人?Sydneysider?



昨天家中有來客,遠道而來,一位生在長在住在雪梨的澳洲人。

很少踫到這樣一位澳洲人,居然他的英文我聼得懂。他說那是因爲他經常旅行。別人老聼不懂他的話,給他帶來很多不便... 所以,他在國外就會“賣力”把英文說清楚...


我問他,柏林人是Berliner、法蘭克福人是Frankfurter、或紐約人是New Yorker;這個語法規則在英文和德文都是一樣的,就是在城市名後面加兩個字母:er。

2008-05-29

Die Stunde des Wolfes 狼的時刻


狼的時刻

Der Spiegel 明鏡周刊2008年5月10日封面故事
作者:Erich Follath

對藏人而言,他是神明之王;對中國領導人而言,他陰魂不散令人憎恨,還搞砸了他們的奧運;對西方世界而言,他是精神和政治的典範,即便流亡域外他也永不放棄。 但達賴喇嘛到底可以為他被壓迫族人做些什麽?
這幾周來,他這樣過著;如同這一天,他的上午。 面臨影響著他個人生活和他民族命運的無數個決定。經過多年的政治僵局,環繞西藏的一切很戲劇性地演變著 - 無論是正面或負面,它終會露出端倪。而除了繼續佔領著他的老家的這個強國之外,他是唯一擁有影響力的人物:他的名字意思是“智慧之海” ,僧人丹增嘉措,是所有藏傳佛教信徒認定的“慈悲佛陀”的轉世 ,他是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在深圳的一個傍晚,他的兩位已跟中國政府西藏代表談判多次的特使,準備跟中方討論眼前西藏各種爭議和麻煩點。 來自世界的屋脊的消息,傳到印度的喜馬拉雅山麓,流亡政府所在地的達蘭薩拉,實令人憂心忡忡。 九周前的暴亂,據當地的資料,死了200多條人命(中國報導僅20個受害者)之後 ,許多和尚面臨持續壓迫而逃入山中。 來自手機絕望的電話留言, 留言短促,因爲害怕被發覺而受懲,留言中說逮捕仍在繼續,據説在甘肅省偏遠寺廟的槍彈中又有藏人被殺害。

2008-05-23

炎黃子孫的文化認同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文化認同是什麽?我想這個議題在兩岸三地都有探討空間。

兩次的工業大革命造就了西方霸權!但,科技的價值是階段性、時代性。它,可能是劃時代的,卻非永恒不朽,而總會被更新的科技替代。它,當然有價值,因爲它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所以,各時代性的科技技術象徵性產品會進入各種科技博物館、交通技術博物館、太空科技博物館…。但是,西方科技事實上也證明如何侵入自然而招致自然反撲人類的災害。

2008-05-21

舉世聞名的柏林愛樂廳失火 Großbrand in der Philharmonie

中文網:“舉世聞名的柏林愛樂廳今天失火,濃煙從屋頂不斷竄升,消防隊員和樂團團員奮不顧身入內搶救珍貴的樂器。所幸最後無人受傷,當時正好在音樂廳內的指揮家阿巴多也即時逃出。

一九六三年完工的柏林愛樂廳由德國建築師夏隆設計,是歐洲戰後最著名的音樂廳之一,素以音響效果絕佳聞名。柏林愛樂廳不僅是柏林愛樂管弦樂團排練和演出的主要場地,和布蘭登堡門一樣,都是柏林重要的文化地標。”

2008-05-16

Karnival der Kulturen 柏林文化嘉年華會 2008



Karnival der Kulturen 柏林文化嘉年華會

全德國文化藝術最多元化的城市就在柏林,一個文化多元的城市,就必然具有高度的包容性。所以,這就是為什麽會有這句話的流傳:“我在柏林還留有一件行李呢!” 住過此、就會留戀…

記得孩子還在娃娃車裏,1996年我推著娃娃車參加首度的“柏林文化嘉年華會”。那時覺得蠻好的。當年那“蠻好的”的印象,跟12年後的感受不可同日而語。

12年後的嘉年華會竟然呈現了高質量的凝聚力,這時的柏林,陡地成了一個歡樂的“迷你地球村”,來自80個國家、4500個參與表演者、101輛花車。各個國家的文化表徵呈現在服飾、舞蹈、花車裝飾和音樂。報名參加團體大多是代表一個國家,但也有團體參加,譬如國際特赦組織。

下面的介紹來自“柏林文化嘉年華會”的網頁:

“文化嘉年華會”的由來是基於柏林日漸增進的國際性,同時柏林成了一個“統一歐洲”的象徵性道路指標。今天的柏林這個世界城市實被各個異類的種族、宗教和文化烙印而成。擁有全德最多外國人的柏林(約45万)自然扮演了“融合工廠”的角色。而融合最終能夠貫徹,意味文化的多元性在一個社會裏的彼此尊重、互相包容,在每個人的生活中確實可以體驗到、可以耳濡目染得。

2008-05-03

藝術之家Tachles



相繼上一篇滬港台都市文化與公共空間的探索
就想到自己足下那片土地
1989年的東西統一到今天的摸索的“初步”部分成型!

柏林市統一到現在的城市面面觀地維護和發展是罄竹難書的。

值得記上一筆的譬如是
以威廉大帝年代的建築精神
1904年建起的最大百貨公司
毀于一次世戰
還未完全用於二次世戰
二次世戰竟然爆發
其廢墟竟存于今日?!
柏林人還不太知道要作何用


2008-05-01

滬港台都市文化與公共空間

上海摩天大樓

記得去年我囘台去了101,不期然地就想要拿101來跟我也很熟悉的上海高樓做個比較。結論是上海的建築硬體到位、人文軟體不足。

4月27日的亞洲周刊登載的一篇李歐梵的“滬港台都市文化與公共空間”的體驗描述令我叫絕!也是我去年和今年三月整體對臺灣體驗與對港滬認知比較的最佳描述!

他說的“生活和文化肌理”理論,是一個絕佳人文都市的審核標準。文章很長,我摘錄論述其中對此三地分別描述的精彩部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海:
上海沒有公共空間,除非在上海長住,把私人空間和關係網建立起來,否則總覺得是被控制在一個現代大都市的牢籠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