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4

『向你的勇氣致敬』"Ich verneige mich vor Ihrem Mut

菲莉西塔絲•馮•羅芬貝格(Felicitas von Lovenberg),和平獎得主的慶賀致詞人,讚美他的文學呈現出家鄉樓面後頭一個令人不安的景象。廖亦武的支持者:一篇篇詩意滿盈的鑿鑿真相、一個個凝縮成文學的中國口述歷史

中國憑著驚人快速的發展,讓整個世界瞠目結舌。中原之國如同嗡嗡蜜蜂,既超現代亦超富豪。但是,僅僅因為那裏有相同的汽車奔駛,同樣的時尚品牌大受歡迎,全民共同使用互聯網,我們就真的對中國感到熟悉了嗎?僅僅因為中國城市面貌與西方都會越來越相似,我們就真正了解約十四億人口的家鄉了嗎?如果我們開始研究辦公室的風水,並且也用筷子吃飯,就足以證明我們的文化既開放又包容嗎?

有人可能會認為我今天站在這裡要告訴大家,廖亦武是搭橋人,他讓我們接觸到從未認知到的中國,而他的作品似乎讓中國面貌化繁為簡。那就錯了。我要傳達的信息恰恰相反:廖亦武以他自己的傳記,還有他書中無數人物側寫,讓我們開始發人深省,甚至頗令人不安地注視這個大國樓面之後的真面貌。現代中國社會最底層的生活和我們對這個國度的理解,其間的差異竟然如此巨大。

說作家總是參悟人性衝動,沒有人會感覺奇怪。但在廖亦武的文學,這個説法真是千真萬確。因為如果廖亦武描述人類面臨飢餓,痛苦,恐懼和孤獨天然的感受,他用的不僅是優美文學的同理心,而是苦澀不堪的自身體驗。這位作家無須自創感受,更無須杜撰或是渲染,以對不公不義、屈辱和酷刑作出呼喚。他憑靠的是個人意志,見證的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命運。廖亦武介紹了他眼中的中國社會,那些平常在公眾街頭聽不到的聲音:三輪車伕、洗屍人、小混混、乞丐、洗厠人、酒吧女,僧人、街頭賣藝人。從千年古老的歷史和傳統,被車輪一路碾壓走進中國的二十一世紀的一個個命運。

2012-10-21

2012諾貝爾文學獎:為不同政見壯膽 Mehr Dissidenz wagen

相關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辯論


為不同政見壯膽 Mehr Dissidenz wagen (deutsche Version)

2012年10月14日 法蘭克福匯報周日刊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是一位機會主義者嗎?還是文學與政治之間的關係,比那些希求為不同政見壯膽之士的認知,要來得複雜的多?

北京駐派記者:Mark Siemons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週四在一場記者招待會上

同志們時而失去正確立場是經常發生的事。『當身為作家的莫言今年與其他99位中國作家一起表態,響應抄寫1942年毛澤東《文學和藝術語錄》週年紀念版當中的各條詞組之際,簡直是一樁恐怖而又怪異無比的事件。』。所謂《延安語錄》指得是「文化工作者」所應具備的黨性和責任;指得也是政治優於文化的根本地位。莫言公開讚揚這個語錄的態度,顯然與自己若干小説中毫不留情地描述毛時代的各種恐怖,發生嚴重矛盾;特別與他自己的美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文學中汎濫怪誕的幻想不僅僅完全脫離任何政治目的韁繩,且絲毫不受其左右。

2012-08-25

心,遺落在德里藏村

Dharamsala 達蘭薩拉市中心寺廟
上了飛機,淚就撲簌簌地滾下,好似那顆心遺落在那狹窄的巷弄、泥濘的碎石路徑、觸目可及的垃圾、夾雜刺鼻的腐臭。心,竟然囘不來了!

8月17日

淩晨五時許換好一百歐元印度盧比(一歐元等於64盧比)走出德里機場,迎面一排紙牌,靠左處一張白紙上打印XXX,立時興奮地揮揮手。寡言的司機領我上車,車子立刻奔向達蘭薩拉。一路昏睡。直到司機一言不發停下車,我才醒。“Haveli“。司機淡淡地說這家餐廳還行。印度裝打扮的侍應生,面無表情地送來菜單,我說隨他點。點來印度麵包,桌上擺有自行取用的印式醃菜,這樣他就用麵包沾取醃菜食用起來。末了,又上車續駛,說總共要開上十個小時。

中午彎進一條巷子,停下車,說他經常來此吃飯。昏睡至此也醒了。這次他問想吃啥?我說他點啥我都吃。果然色香俱全,一向不愛印度菜的我,竟然吃得津津有味。吃完我說到外面抽根煙。他微感詫異說好。陪我到外面院子坐到我身邊,兀自拿出煙點燃抽起。終於重新上路。一路時差疲倦也不太搭理。陡地又從昏睡中醒來問他名字。他說Ugen。我重覆「烏根」?他更正把重音放在後頭。「烏更」。注意到車子反光鏡下面一個拱頂飾物,拱頂下是一個轉經筒,頂著艷陽忙忽忽地轉個不停。我問:是電池轉動嗎?不,是太陽能。哈!有意思,我也要。可以,不過到了達蘭薩拉,不能在大街上抽煙了,會遭警察罰款。要抽,進屋裏抽。天啊?跟德國剛好相反?!

2012-07-28

中國 — 昔日光輝與新近權力(下) China – Alter Glanz und Neue Macht (Teil 2)

1933年在上海南京街出現的絲綢店廣告牌:新款式
《時代周報季刊•歷史 ZEIT Geschichte》


專輯主題:中國 — 昔日光輝與新近權力 China – Alter Glanz und Neue Macht

下集:前仆後繼、脫胎換骨的超級大國:一個不民主的中國?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了推翻滿清後的第一個共和國。接著中國就進入了一篇共和遙望無際、民主南柯一夢的血腥史。

1919年5月4日,因爲凡爾賽不平等條約而來的五四運動,雖説學生抗議的是列強把德國佔領的殖民地歸讓給1914年被日本佔領的山東半島,學生同時抗議的也是政府軟弱無能。「救中國」的口號掀起傳奇性學生示威的浩蕩隊伍,並成功地得到全國響應。沒有血腥鎮壓,被捕者四日後被釋放,昏庸談判者被罷職。日本在美國的施壓下終究放棄了山東半島。但是五四運動的深層意義卻未能實現。五四,不僅僅抗議凡爾賽不平等條約,更在於抗議自1911年渴望不來的改革;不僅僅顛覆了中國傳統,更展開了德先生與賽先生帶領民族命運的激辯。

2012-07-23

中國 — 昔日光輝與新近權力 (上) China – Alter Glanz und Neue Macht


《時代周報季刊•歷史 ZEIT Geschichte》


專輯主題:中國 — 昔日光輝與新近權力 China – Alter Glanz und Neue Macht

上集:清朝帝制的結束

《時代周報季刊•歷史 ZEIT Geschichte》這一期主題是中國。總共110頁精彩的論文。從清朝到民國、乾隆、慈禧、梁啟超、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到鄧小平,最後到今日中國,橫跨了近三百年(1760 ∽ 2012)的中國史。其中邀約了歐美知名漢學家、政治學家、歷史學家、《時代周報》的國際駐派記者、主編及前主編等等知名人物,深入淺出地紀實同時評價中國一路走來的斑斑點點,中國與世界的互動以及二十一世紀西方要如何看待這個信心滿滿有若三百年前乾隆皇帝的國家。

篇篇令人拍掌擊賞,有些在兩岸政黨意志之下,失落且被模糊的精彩史實曝露,令人莞爾之餘情何以堪?中國兩岸處理歷史的鄉愿與日本人對謊言的執著如出一轍。

根據這本《時代周報季刊•歷史 ZEIT Geschichte》中國專輯的前後脈絡,提煉出我個人心得部分。也就是閱畢此季刊對個人有趣且新穎的部分。

天下與國家

中國與西方衝突的導因,在於「天下」與「國家」概念的衝撞。中國自從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獨尊儒術、以大一統治國」的建議,朝代相傳之間剔除了「國家」這個觀念,而以「天下」代之。「中原之國」就是宇宙中心的含義。皇上具有最高權威,因爲他是天子,上天派來之子。天子的任務是完成「天命」,意味四季朝拜上天儀式的遵奉和秩序與和諧的維持。但是天子是可以被取代的,譬如:天災或是暴動,代表天子「違抗天命」,那就要改朝換代了。

2012-07-12

最後的五十米 Die letzten 50 Meter

德里,燃燒中的藏人益西


抗議


最後的五十米 • 江白益西 (Jamphel Yeshi)

《明鏡周刊 DER SPIEGEL》2012/26

作者:Dialika Neufeld

一位年輕藏人在流亡地以身浴火,然後像一支巨大火炬似地奔跑過街。這張偶然被攝下的鏡頭,成了反抗聖像 — 也成了自焚者的楷模。

他身子的殘骸裝在一個H&M的金色塑膠袋裏,一根脊椎、一塊較大和許多小塊碎骨,一堆手掌般大的骨灰。

可是江白人還在。

大清早,當太陽高照德里藏人區,他的室友剛睡醒的時候,江白就在了。他們在寢室談論家鄉時,他也在他們身邊。寢室約十平方米大,擺了五張床墊。走過蜿蜒巷弄就是馬助努卡提拉(Majnu-ka-Tilla)「 西藏村」,那兒屋頂掛滿長串綠、黃、藍的經幡,那裏的藏婆婆擺攤賣素菜的蒸製饃饃。像今天電視放映一齣動作片這樣的午後,他也可能在一旁觀看。

江白益西(Jamphel Yeshi)還在這裡,因爲他的靈魂不會消失。

他27歲,一旦笑開了,面頰顴骨就會高高聳起,他喜歡寫詩、泡茶舘和看書。他還會在人間繼續遊蕩49天,這裡的藏傳佛教徒這麽說,他的朋友這麽說,澤仁(Tsering)也這麽說,他的表弟。

江白益西之所以活生生地存在,因爲這張照片令人永遠無法忘懷。

照片貼在德里和達蘭薩拉居民住家的外圍牆壁上,也貼在全球各地的流亡藏人區。充斥在互聯網各個角落。《紐約時報》刊登它、《亮點雜誌 STERN》和英國《衛報Guardian》也不例外。這張照片出來兩天後,江白益西死了。

今年的3月26日這張照片被照下來,這一天是星期一。照片顯示剛剛過完滿27歲生日的江白益西奔過滿是行人的街道。他穿著一條牛仔褲、一件袖子高高捲起的襯衫。雙眼緊閉,他大闊步地奔跑。他的身子揣著熊熊巨火、身後跟著一長串黑煙。

2012-07-07

自由的靈魂 Die Seele der Freiheit


Jean-Jacques Rousseau (Zeichnung von 1754) 讓•雅克•盧梭(1754年的肖像)
三百周年誕辰

自由的靈魂

《時代周報 Die Zeit》三百周年誕辰: 自由的靈魂(德文版)300. Geburtstag Die Seele der Freiheit (Deutsche Version)


2012年6月21日

作者:Mathias Greffrath



盧梭曾是一名公民社會的遊擊手。他依然挑釁我們的現世。一段回憶。

1761年甫出版的《新愛洛琦絲Die Neue Heloise》這本書,立即在歐洲各地讀者手中熱可炙手地相互流傳。圖書館一時蔚為風尚發展蓬勃。《新愛洛琦絲》是文牘體小說,作家是盧梭。他從愛情故事裏對音樂、農業、節慶文化作出思考,可謂編織出一部真正全觀性的百科全書 — 尖銳地抨擊摧毀愛情的階級障礙。唾棄金融危機的騷亂、實際工資節節下降、上層階級無恥地搜刮財富,盧梭在《新愛洛琦絲》中夢想一個「公社」,那裏農村社區居民和秉持道德的工匠,傳承開明精神共同生活。這裡沒有令人寒心的社會解構者、沒有苛刻陰謀宮廷的立足之地。一位詩人發出呼喚,呼喚的是個人主權,一個人必須先為自己爭取主權。一個心靈、一個個體和一個社會的主權。


盧梭對生活萬象是美好的抑或錯誤的,勾畫出非常革命性的素描,對他的時代以及後代產生巨大影響。他1762年著名《社會契約論Contrat Social》的第一句話『人生而自由,卻被處處鏈條纏鎖。』,這句口號點燃數代革命雄心。這句話不僅啟發了法國大革命時期重要人物羅伯斯庇爾,還培育出卡斯楚,當他在駛向古巴航程時,口袋裡就揣著這本小冊子。盧梭敲響了啟蒙運動的心聲,並為一代浪漫做好準備。歌德揣摩他的多愁善感,如此造成少年維特的死亡,席勒的起義詩歌,遊手好閒的德國詩人艾興多夫(Eichendorff)馳騁在無政府主義的國度。而對德國浪漫派詩人荷爾德林(Hölderlin)而言,盧梭根本就是革命風暴來臨之前振翅飛出的老鷹。

2012-06-30

此生為自由而活:翁山蘇姬 Ein Leben für die Freiheit: Aung San Suu Kyi


翁山蘇姬以高貴姿態闊步穿越花園。她的勇氣使她成了自由聖像。
她的命運感動了全世界。她多年被軟禁、被壓迫、被追捕。用慣有的微笑她擊敗了家鄉緬甸的一群武將。週六翁山蘇終於可以親自接過21年前宣佈歸屬於她的諾貝爾和平獎。

《亮點 STERN》周刊2012/25期刊

作者:Janis Vougioukas


這一刻她等了近二十年。她曾是一個囚犯、沒有權利、寂寞、被隔絕。現在她終於可以發言了。週六翁山蘇姬將會站立在奧斯陸為盛大慶典裝飾而成的市政大廳。當她為她家鄉正在孕育的民主和希望發言之刻,挪威國王會出席、來自全球各地的榮譽嘉賓也會齊集一堂聆聽她的演説。在緬甸 — 為示主權把曾經 Burma 的國名改稱為 Myanmar 的這個國度企盼著,她的演説也意味著她的凱旋。


20122月她終於被允許重新投入選舉。為她歡呼的人群。
這位纖細柔弱的女性曾經也站在奧斯陸的中心位置。那是1991年12月10日翁山蘇姬榮獲諾貝爾和平獎。全世界爲了她無我的精神致予崇高的敬意。而翁山蘇姬卻只能從收音機裏參與這個典禮。那時她已經被軟禁了兩年半,而她整整渡過了十五個年頭如是的歲月,與外界完全隔離,以至於今天許多報章雜誌在報導她的同時,特別註明她名字的確切發音。


她的大兒子亞歷山大代母出席領獎。剛滿十八歲的他站在距離媽媽八千公里遠的臺上說:『我知道,我媽媽此刻若在場會這麽說:她代表全緬甸人民領取這個獎。仰光(彼時尚是緬甸首都)的權勢在位者必須曉得,他們帶給人民的命運,如同所有極權統治政權,因爲這個體制的權威乃構建於恐懼、壓迫和仇恨。』

2012-06-27

Vom Studium des Überlebens 和平獎授予專攻生存研究課題的廖亦武


一個勇氣可嘉的決定:廖亦武獲得今年德國書業協會和平獎
 2012年德國書業協會的和平獎授予專攻生存研究課題的廖亦武

2012年6月21日法蘭克福匯報 Vom Studium des Überlebens(德文版 Deutsche Version)

2012年6月21日•德國書業和平獎授予中國作家廖亦武 – 這個決定既大膽又精彩至極。因爲他的書總是挑戰所有政權中最不透明的一個。

作者:Andreas Platthaus 是該報副刊的副主編。

廖亦武並不是個安寧之人。他是一名鬥士,用的是文字。「一個詩人不可能對國家以牙還牙」,廖亦武在他的閲歷見證書中《爲了一首歌一百首歌》(譯者:德文版:Für ein Lied und hundert Lieder, S. Fischer Verlag。中文書名:《六四,我的證詞》臺灣允晨出版社),「但是他可以通過文字的咒語,在臆想中摧毀它、揪出其間的劊子手」這裡所言「它」指的是中國,而其間的「劊子手」,是1989年他那首描述學潮被坦克鎮壓的詩,使得他1990年被監禁了四年,才終於親身經歷。在《爲了一首歌一百首歌》書中,他描述了不斷轉換監獄後面臨的變化、苛獄條件和殘暴警衛手下的牢友和他自己。

這本書雖然可以與索忍尼辛的《古拉格群島》相提並論,但絕對是一部前所未有且後無來者之書。之所以不會再有第二本這樣的書,是因爲每一個極權主義政權的受害者本身都是孤苦伶仃的個體,如同政權所希望的,受害者大多隱沒在茫茫人海之中。「重要的既非意義也非理論,而是生存」— 這就是廖亦武在萬般痛苦生命中得到的教訓。這也是1994年四月出獄之後他執筆寫下的一部自傳體,且最近在報導文學雜誌《Lettre International》以德文刊出片段。裏頭1958年出生的廖亦武説道:『我這輩子沒有大學文憑。唯一有的就是這四年牢獄之災,這該相當於一個學士學位了。』專攻生存課題的學科.

2012-05-05

Kader außer Rand und Band失控的老共幹部!

Der Fall Bo Xilai zeigt: Chinas KP verliert die Kontrolle. Führungskämpfe eskalieren, Provinzfürsten übernehmen die Macht
薄熙來一案顯示:中國共產黨正在失控當中。領導幹部的鬥爭逐漸升級,地方侯爵伺機崛起取而代之

2012年5月3日《時代周報 Die Zeit》

北京駐派記者:Angela Köckritz


有人說目前上演著一齣中國最精彩的肥皂劇,不過這齣劇的劇本永遠不可能通過審查。有可能沒有任何一個劇作家會想到中國政治階層竟然在全民注目之下,自行上演一齣裸劇。而主角竟然是一位地方侯爵黨員,被極端羞辱地撤消一身所繫的所有職銜。另位則是他的夫人被懷疑給一位英國商人下毒致死。配角則是這對夫婦集寵于一身經常四處駕駛保時捷或法拉利跑車的兒子。當這位父親讓他的市民大唱毛澤東的紅歌紅曲之餘,被解雇的警察局長和中國的博客共同致力發明新字碼,以便在審查之下仍能繼續報告所有相關薄熙來的洋洋大觀。他的名字在全球各地已成了中國二十多年來面臨最大一次政治危機的代名詞。


這個危機尤其顯示出黨結構中巨大的裂縫,同時顯示 – 即便聼起來駭人驚心 - 可能推展出早已逾期過時的政改討論。呈現了自1989年以來黨核心首度真正的鬥爭。


你可以說:老共真倒黴,薄熙來的醜聞居然在常委人事大變動之際昭然若揭。十月份將召開第十八屆共黨代表大會。然後共產黨領導人胡錦濤,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將退出政治舞臺,接棒人很可能是習近平和李克強。前者是一個高大健壯的傢伙,幾個月前在美國之行中的表現頗和藹可親。後者則自矜自持正襟危坐。他們的政治取向外界所知甚少,卻代表了政治局常委未來整體的特徵。而這個國家最強大的政治體系,九個席位中將有七位走馬換將。這個常務委員會將制定中國的政策大綱- 尤其對全球各地的經濟問題影響深遠。


你大也可以這麽說:正是因爲這個政黨面臨巨大危機,所以醜聞才浮出檯面。一宗謀殺案可以瞞天過海被掩蓋掉。但是權力真空卻瞞不過任何人。

2012-04-20

緬甸已然進入淘金之春 In Burma beginnt der Goldrausch

歡迎加入民主之列!緬甸治小國烹大鮮

爲什麽擁有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琅琅上口的華語,至今沒有一個像樣的華語媒體?連茉莉花革命時期,阿拉伯世界的半島電視臺所播出的實況新聞,威信十足,讓西方世界立時全盤採納相繼報導。


反觀華語媒體,臺灣媒體只關心海島事務,逐漸趨於商業操作。大陸媒體不是黨機器的走狗,就是像《南方周末》面臨接二連三的處分罰款撤職。香港呢?原來頗有一番作爲的《亞洲周刊》就在1997年回歸大陸以後,每況愈下。到今天只能用「非常難看、極不專業」來形容。

就拿讓西方跌破眼鏡全球緊密觀察的緬甸民主改革從2011年到今天,《亞洲周刊》的相關報導既誤導事實,又曖昧地以大中帝國之姿,酸溜溜地挖苦一個東南亞小國家。

2011年12月18日《亞洲周刊》龍克廉一文〈希拉里訪昂山素姬藏玄機〉震驚緬甸單方面擱置密松大壩,竟稱之爲【那也是戲碼之一,甚至是中國也樂於配合演出的戲碼。緬甸擱置密松大壩的理由是前所未聞的「這個政府是人民選出的,所以我們一定要順應民意」,完全符合西方世界呼籲緬甸走向民主,也完全對了美國希望離間中、緬關係的味。」但真正分析起來,密松大壩固然規模可觀,也僅是中國在緬甸龐大投資的一小部分而已,而且只有密松大壩有民眾抗爭的問題,於是就雀屏中選了。奈金納就明確表示,擱置密松大壩絕不至於影響中、緬關係。】典型井底之蛙的自以爲是。

2011年12月11日龍克廉竟然以〈緬甸改革是一場遊戲?〉為文,而說【緬甸傾聽民意?這是聞所未聞之事。】《亞洲周刊》不以捍衛普世價值為己任,對緬甸巧妙民主走向賦予關注,為緬甸人民未來的民主馨香禱祝;反而是一路唱衰。好像「不傾聽民意」才是主流。一個被暴警惡勢癱瘓、不期冀不幻想民主自由的大中帝國子民,看不得東南亞區域的最後一位兄弟開始治小國烹大鮮了!

就在中共政權大地震,鬥爭力垮薄熙來之際;緬甸成功地完成一次民主選舉,昂山素姬的黨派正式被選入國會。

就在《亞洲周刊》不相信東南亞這個小國家痛定思痛,鑒于茉莉花運動的教訓,迅速揚起改革旗幟的當兒;就在《亞洲周刊》漠視隔岸中共政權黑社會般的政治結構,漠然國保給人蒙上頭巾大肆抓人関人的同時;緬甸已然進入淘金之春。

2012年4月15日《法蘭克福匯報周日刊》經濟版:〈緬甸已然進入淘金之春 In Burma beginnt der Goldrausch〉作者 Christopf Hein 作了如下報導(簡要摘譯):

2012-04-07

Was gesagt werden muss 非說不可的話語


這些天德國社會好像被女巫詛咒中邪,報紙電視廣播,都在報導這個名士那個要人七嘴八舌地抨擊一個人:君特•格拉斯。所有人儼然是道德主流,一派道貌岸然的捍衛一個已然扭曲變形的怪物,名字叫做「道德原罪」。



連繼君特•格拉斯之後的第二位德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荷塔穆勒,也在風聲鶴唳之列:『曾經穿過納粹密警制服的君特•格拉斯,一生難以擺脫「反閃族」的心理色彩。』她說的是君特•格拉斯曾經自稱不諱,十五歲孩子時期曾經加入納粹密警組織。


啥?一個十五歲孩子穿過一件服裝,就此染色一生?


反思人好奇了。忍俊不住,把君特•格拉斯這首詩拿來,好生咀嚼一番試圖理解:這個社會的病理癥結。


Was gesagt werden muss (deutsche Version)
非說不可的話語
Das Gedicht von Günter Grass


君特•格拉斯在《南德意志報》警告對伊朗的戰爭。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用他題名為《非說不可的話語》這首詩來呼籲,以色列不應該允許購買德國潛水艇。

2012-04-04

Warum wir die Soziale Marktwirtschaft brauchen 我們爲何須要社會市場經濟

社民黨的三位掌舵人(自左而右):前財政部長佩爾•施泰因布呂克、社民黨黨主席西格瑪爾•加布里爾、國會政黨議會主席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   SPD-Troika: der einstige Bundesfinanzminister Peer Steinbrück, der Parteivorsitzende Sigmar Gabriel und der Fraktionsvorsitzende im Bundestag, Frank-Walter Steinmeier (von links)


2007年持續至今的金融市場危機,一個遙遙欲墜的歐洲,一個疲乏不堪缺乏遠見睿智的默克爾。



冷戰之後,1969~1989年間,由德國前總理威利•布朗特推出東進國策「通過和睦達成變化„Wandel durch Annäherung“」,由德法之後接下來的繼承人念玆在玆和平統一主導而來的歐盟體。首先完成幣值統一。直到今天,歐洲各國相互攻訐、相忌猜疑。希臘媒體漫畫乾脆讓默克爾穿上納粹制服。歐洲 — 到底還有救嗎?歐洲的未來除了要脅、謾駡、強制還有其他道路嗎?歐盟的意義到底是什麽?


感謝沉默良久的在野黨SPD社會民主黨的三位掌舵人終于發言!


客座文獻:社民黨的三位掌舵人

我們爲何須要社會市場經濟


2012年4月1日《FAS Frankfurter Allgemeine Sonntagszeitung 法蘭克福匯報週日刊》


Warum wir die Soziale Marktwirtschaft brauchen (Deutsche Version)
2012年4月1日•一個來自歐洲的呼籲:金融危機直接威脅民主的未來。我們呼籲為經濟增長和就業機會而投資,同時制定金融交易稅。


作者:西格瑪爾•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 佩爾•施泰因布呂克(Peer Steinbrück)和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




金融危機持續不懈地蔓延威脅到歐洲各國的民主。危機直接影響社會和政府之間的政治氛圍。危機煽活原以為早已克服了的國與國之間的民族偏見,危機也將歐洲跨國界的黨家庭文化加以複雜化。而危機 — 終究分裂了我們的社會。


援救國越來越急躁,在在增加經援阻力。急躁不耐不僅因為女總理面對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愈加頻繁的財政負擔,先是斬釘截鐵拒絕出手經援,旋即不久,在德國聯邦議院上稱之紓困金額乃是「無可替代的選擇」。到目前為止,執政政府由基民盟/基社盟和自民黨的所設定的「紅線」,很短的時間之後,就超出紅線。如此,不應感到驚訝,如果這個「歐洲家園」的童話在公眾意識越加混淆 — 更糟糕的是激活成反歐洲的情緒。


2012-03-21

Weltweite Lesung für Liu Xiaobo 劉曉波全球朗誦會

德國第一電視臺報導劉曉波全球朗誦會


德國文化廣播電臺」Von Jürgen König


Unter dem Motto "Freiheit für Liu Xiaobo" rief das internationale literaturfestival berlin zu Lesungen auf der ganzen Welt am 20. März 2012, dem Jahrestag der politischen Lüge, auf. In 121 Städten in 41 Ländern folgte man dem Aufruf. In Berlin wurde im Martin-Gropius-Bau der Text "Charta 08" gelesen, für den der Schriftsteller verhaftet und zu elf Jahren Haft verurteilt wurde. 以聲援「還給劉曉波自由之身」為名,國際柏林文學節在2012年3月20日「一年一度政治謊言日」上舉行了全球朗誦會。全球41個國家,121城市同步展開聲援行動。而在柏林的Martin-Gropius-Bau,作家劉曉波因此陷身囹圄被判11年牢獄之災的《零八憲章》全文,得到優美朗誦。


Ulrich Schreiber ist ein hartnäckiger Enthusiast: seinem Aufruf, mit Lesungen an Liu Xiaobo zu erinnern, folgte man in 121 Städten in 41 Ländern. In Berlin wurde die gesamte "Charta 08" gelesen - jener Text, für den Liu Xiaobo verhaftet und zu elf Jahren Haft verurteilt wurde: "Anstachelung zum Umsturz der Staatsgewalt" lautete die Anklage. 烏里帥伯堪稱一位熱情洋溢之人。他以劉曉波全球朗誦進行聲援行動,得到全球41個國家和121個城市的熱烈響應。在柏林優美朗誦了《零八憲章》全文,爲此,作家劉曉波因言治罪「煽動顛覆國家政權」而陷身囹圄因被判11年牢獄之災。

2012-02-24

美哉!議程2010 – 對施洛德的讚美!Lob für Gerhard Schröder

Späte Genugtuung: Gerhard Schröder und die Agenda 2010 遲來的讚美:施洛德的「議程2010」
歐洲與議程2010

美哉!議程2010 – 對施洛德的讚美!Lob für Gerhard Schröder (Deutsche Version)

隨著社民黨(SPD)施洛德的「議程2010」,2003年他其實推出了總理任内最偉大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政策。這項改革的主軸思維在於改造勞工市場(哈茨草案)。


爲此,他付出沉重的代價:2005年9月他在提前的大選中竟然飲恨敗北。不僅如此,也是「議程2010」中而來的「哈茨四政策」讓傳統上為工人弱勢人謀福利的社民黨(SPD)大量失血:流失十多萬黨員。


2006年12月20日反思人感念前總理施洛德執政期間破釜沉舟的膽識決心,而針對他的執政遠景同時也讓他提前下臺的「議程2010」,撰寫了一篇短文。短短一文實不足以説明這位前總理的高瞻遠矚,更有甚者 — 一個好的政策總是需要比執政時期更長的時間以證明,政策的切時正確和對後世影響巨大。


今天,危機頻仍的歐洲諸國不斷向德國投來驚羡豔羨的目光,而基民黨(CDU)女總理開始逰說列國參照德國實行「議程2010」?!這當然是極其膚淺且不切實際的,每個國家都有自家特色和繞不出來的怪圈,2005年當上女總理的默克爾,至今沒有一項政策徹底實踐,危機連連不斷,爲了選票捉襟見肘地,她忽會兒信誓旦旦再也不願被銀行綁架,接著馬上推出銀行紓困方案;又忽會兒諷刺南歐人不應該放那麽長的年假(後來學者證明德國人自己的年假乃是全歐之最)。這種市井之流的機會主義言論,豈是一國總理之風範?又豈是歐盟共渡危機同舟共濟的風範?接下來還不是照樣國家紓困方案出籠?!可笑的也是,因爲危機接二連三,女總理疲于應付也不知道該如何應付的「危機冷感」,竟然被視爲一項「冷靜獨到的才能」?!

2012-02-23

《愛Love》! Bravo!




『你愛我?我愛他!他愛她?她愛他、、、』影片一開始,一個低柔的女音呢喃輕唱。


續去年柏林影展來勢洶洶的《艋舺》,德國第一電視臺尚于2012年2月5日週日晚播放了此片以饗觀衆。朋友還打電話來與我討論這部「很有震撼力」的《艋舺》之餘,2012年2月9日開幕的第62屆柏林影展上,臺灣鈕承澤就帶來煥然一新的清新喜劇《愛Love》。鈕導的電影題材似乎可輕可重就地取材,一拂袖就是一部脫俗窩心的作品。

2012-02-22

可怖沮喪至極的《白鹿原》White Deer Plain - so etwas entspräche chinesischem Sensor?!

影片片段和訪問的錄像,片源:Arte TV


王全安在第62屆柏林影展的參賽片《白鹿原》係由陳忠實的書改編而來。

《白鹿原》1997年榮獲中國長篇小說最高榮譽 — 第四屆茅盾文學獎。後被改編成同名話劇、電影等多種形式。

豆瓣網對此書的介紹:『小說《白鹿原》以陝西關中平原上素有“仁義村”之稱的白鹿村為背景,細膩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班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主人公六娶六喪,神秘的序曲預示著不祥。一個家族兩代子孫,為爭奪白鹿原的統治代代爭鬥不已,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活劇:巧取風水地,惡施美人計,孝子為匪,親翁殺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內戰,白鹿原翻雲覆雨,王旗變幻,家仇國恨交錯纏結,冤冤相報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陣痛中顫粟。厚重深邃的思想內容,複雜多變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節,絢麗多彩的風土人情,形成作品鮮明的藝術特色和令人震撼的真實感。』

看來此乃一長幅巨作,因爲反思人沒有讀過此書,僅能就王全安執導的影片作評。必須說這部片子透露出無可思量的人性變態扭曲。藝術領域除了宣揚創意無限,追求人間真理之餘,當然背負探索人性人文價值的任務。

2012-02-21

中國製造的好萊塢 Hollywood, made in China: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第62屆柏林影展謝幕。值得書寫正負心得。

影展尚未開幕,就讀到《亞洲周刊》毒舌林沛理對張藝謀新片《金陵十三釵》的惡劣攻訐。標題【張藝謀的獻媚金釵:】《金陵十三釵》出賣中國人的尊嚴,用國難和國恥包裝洋人對中國娃娃的性幻想,極其媚外和崇洋。

德國《明鏡周刊》也對張進行了採訪,報導中雖然並沒有負面批評《金陵十三釵》,倒是針對張的「藝術屈服政治」忠實地呈現廣大影迷和媒體對張藝謀的總體觀感。標題【中國製造的好萊塢 Hollywood, made in China】大約在2000年前後張的作品徹底變樣了。2003年奧斯卡提名的《英雄》,是一部動作片,它讚賀2200年前中國第一帝國的開國元勳 - 暴君秦始皇。是他下令擴建長城,也是他把中國改造成一個警察國家,清算謀殺了許多政敵。毛澤東時而引用秦始皇的作爲,以合法化自己的狂妄自大。從《英雄》這部片子不難解讀出中國目前領導人如何以強硬之手鉗掣這個國家。而張藝謀的作品就此停駐在這條警戒線上,直到今天。

直到反思人自己看過《金陵十三釵》之後,方才領悟到港人林沛理的尖酸刻薄、強詞奪理和自以爲是。

2012-01-25

百分之四十點九的不丹人非常知足 Bhutan 40,9 Prozent sind schon glücklich

經幡飄揚在虎穴廟前Gebetsfahnen flattern vor dem Tigernest-Tempel
2011年12月1日《時代周報 Die Zeit》針對專題探討「什麽可以替代資本主義?」的系列文章之一。


百分之四十點九的不丹人非常知足Bhutan 40,9 Prozent sind schon glücklich (deutsche Version)

作家: Amrai Coen / Autorin

在一個位于喜馬拉雅山脈的國度裏,經濟成長不是萬物標準,居民的幸福感才是。


在喜馬拉雅山脈深處印度和中國之間的一個小國裏,有個人站在稻田裏收割他的快樂。他手拿木耙耡理稻草。然後,把捆扎好的一綑綑燃起火,這是燃燒起快樂火焰的時刻,因爲屆時會蹦跳出成千上萬米粒,終于等到他收成喜悅的時刻。

『因爲幸福 -』農夫道爾吉(Dorji)說『就是一顆顆米粒。』。道爾吉先生手中有七塊小稻田,79歲,一個有許多皺紋很少牙齒的人。他住在不丹,那是個全球獨一無二的國家,那兒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性遠遠超過經濟指標。一個與瑞士差不多大小的國家,擁有70萬居民,其中70%是農民。


當午後的陽光斜落山背之後,道爾吉就打道回府。他家的底層是一個牛欄,一樓用來囤積稻米和玉米,第二層樓住著他與妻子還有女兒和兩個孫子。道爾吉赤腳走過屋子,把米飯從電鍋盛進碗裏,然後坐在他稱之爲「世界之窗」的電視機前。

2012-01-18

尼羅河文明與阿拉伯之春 The Nile Civilization and the Arabic Spring


早在五千多年前,古埃及人的智慧精湛若是,
發明了「聖書體」,也稱為「埃及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使用的一種文字體系。
 
公元前1600至1100年間中國第一個朝代才正式成立:商朝。而遙遠的尼羅河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孕育了古埃及文明的第一個王朝。



形成文明的元素除了社會秩序、政治系統、宗教信仰、繪畫藝術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文字。因爲文字記載,才能流傳遠古人文事跡。


早在五千多年前,古埃及人的智慧精湛若是,發明了「聖書體」,也稱為「埃及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使用的一種文字體系。英文是hieroglyph、德文是Hieroglyphen,根據維基百科,此乃源自於希臘文「hiero-」(ιερός)意為「神聖的」,「glyph」 (γλύφειν)意為「鐫刻」。也就是「神辭」的意思。它 – 竟然與漢字其中的象形體不謀而合。但是它當然要美麗的多,因爲「埃及象形文字」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終于被滅亡了,沒有能夠被繼續使用衍生的機會,這個文字保持了它原汁原味固有的象形特色,簡直就像圖畫一樣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