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2

Roman eines Schicksallosen 非關命運




因惹﹒卡爾特斯(Imre Kertész)娓娓道來奧斯威辛: 音調平淡、神不知鬼不覺、沒有絲毫憤怒。

文學記者:Iris Radisch

201282《時代周報DIE ZEIT Nr.  32/2012

19754月,因惹﹒卡爾特斯在他的戰帆日記Galeerentagebuch寫道 《非關命運Schicksallosigkeit版了。捫心自問:我自由而空虛,寡慾而無覺。」這本花了因惹﹒卡爾特斯數十年寫下的書,數十年來被孤立、被軟禁在鐵幕,在布達佩斯與前妻共享的小小單室公寓裏的這本書終於問世了。然而依然被消音隔世。 1990年,首次在Verlag Rütten & Loening德國出版社以書名《沒有命運之人Mensch ohne Schicksal》發行,幾乎沒有讀者問津。直到1993Rowohlt Berlin Verlag柏林出版社重新翻譯,並新立書名,才贏得了當之無愧的和全歐一致呼聲的成功。2002他贏得諾貝爾文學獎,一個幸運大災難,他對這項榮譽如此稱謂

這本小說簡直與戰後文學南轅北轍。當他突然蒞臨,被各大報撰寫書評,於各處被誦讀之餘,一個嶄新且至今無人知曉的視野,呈現於世。這是一個不知道奧斯威辛集中營的15歲男孩,娓娓道初臨奧斯威辛的過往。一個簡單又可怖的過程。因為我們讀者其實非常清楚,約六百萬猶太人被屠殺,火車遞解下車在斜坡上被篩選的刹那,瓦斯毒氣室和焚屍爐煙囪等等。突然間,我們被一個來自布達佩斯過著亦快樂亦不幸童年的男孩,帶入一個狀態,帶囘一個年代那個我們什麽都不知道也不認爲可能會發生什麽的年代。我們眼睜睜地入男孩的生活,陷入一個瘋狂狀態,彷彿這一切當然可能,以善民情懷擁有的原始信任,一切船到橋頭自然直,搭上火車,看著車門關上,不知情也想像不出來,當車門再次打開的景況

2016-07-27

Boualem Sansal: Letzte Tage der Menschheit 桑薩:人類最後的日子


阿爾及利亞作家布瓦連·桑薩Der algerische Schriftsteller Boualem Sansal
© Francois Guillot/Getty Images





布魯塞爾恐怖攻擊之後的巴黎,彌漫惆悵萬千的武裝氛圍。一篇與阿爾及利亞作家布瓦連·桑薩的談話,桑薩認爲伊斯蘭教可能最終擊敗西方。布瓦連·桑薩2011年德國書業和平獎得主

作者:Iris Radisch

2016416日《時代周報DIE  ZEIT16. April 2016 DIE ZEIT
 



布魯塞爾恐怖襲擊翌晨。我們的面談很早就安排好布瓦連·桑薩寫了一本小說,書名是《世界末日》。内容寫的是2084信仰專政。整個地球單一宗教主宰。反對派、多元化非宗教思想滅,包括所有過去的記憶。世界今非昔比,空虛混沌,只剩下先知和他的軟骨下屬。法國作米歇爾·維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為這本小說作出祝福。法國人飆購不下十萬餘本。這本書還獲得了法蘭西學術院的文學大。數月來托著一束蒼蒼馬尾和戴著一副老式金絲眼鏡的桑薩,為法國脫口秀增色不少

2016-07-15

Torheit 蠢人蠢事


201678日南德意志網報

今年德國書業和平獎得主是德國知名戰地記者卡羅琳﹒恩可(Carolin Emcke。她的書籍、文章和演講特別專注於社會對話,且對和平做出重要貢獻。德國書業協會在萊比錫的會員大會上作出宣布:「當社會對話面臨中斷、形勢險峻或是議題沸騰之際,恩可女士的貢獻尤爲彰顯。」


民粹主義者否定複雜真理,以輕易消化的謊言將之替換遮蔽眼下要務乃在告之於眾:無知一點也不酷

美國精英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總會有一個畢業的儀式知名科學家或政治家、或是電影演藝界的一位名人的講話無論如何務必為一屆畢業生作出一次具有突破性且非常幽默的演講以玆鼓勵年輕人啓動他們世界旅程。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的畢業生今年經歷了一場僅關乎自身且攸關整個美國公的驚人演説。「如果注意現今的政治辯論,就不能不問這個反智主義是怎麽來的」畢業典禮致辭人闡述道略略停頓,然後一針見血:好吧,2016這一屆的畢業生,讓我清楚地告訴你們:政治之於生活毫無差別,無知不是美德,一個人説話卻不知所云,一點也不酷。」這位致辭人的名字是奧巴馬。

2016-05-02

家庭:那麽還有愛情嗎?Familie: Und was wird aus der Liebe?



20151015日《DIE ZEIT 時代周報》


聖經裏頭描述家庭理想境界,形成我們今天的想法和感受

一篇相關家庭的論述。

作者:Albrecht Koschorke 在康斯坦茨大學教授文學。他的作品包括神聖家族及其後果Die heilige Familie und ihre Folgen費舍爾出版社

為什麼家庭總會衍生問題首先於實際原因背景家庭生活與地方化息息相關居於本地。相反地,工作生涯反而變得越來越機動性,往往全球化。將此兩者合起來就是一個生活技能的重大挑戰同時尖銳化女性的角色衝突在做一個好媽媽與一個充實無比的工作生涯的願望之間搖擺。

一個典型的德國問題是「母親的傳統形象」雖然這個傳統形象在今日不再是公開思想的代表,可能甚至連偏遠保守的巴伐利亞區域也不認可。然而老式形象仍然深刻地發揮作用瀰漫不滿。它沉積於每一具軀殼。如果一個在職媽媽出差一個星期,她就會深深不安。這是個有錢人的問題嗎?起碼它是中上階層家庭的問題。這樣家庭的生活能夠運作,往往是因為有外來的協助,接管家庭必須得到維護的功能。提供協助的外來人通常也離鄉背井,遠離他們在波蘭,烏克蘭和西班牙的家人。這個狀況同樣適用於美國,那裡有墨西哥傭人和保姆協助富裕家庭不致顛沛流離。

一些社會學家認為,全球化的職工世界,與其相伴相隨的資本主義才是家庭的敵人。從歷史來看,我們所認知的資產階級小家庭,其實正是從資本主義產生出來的。它乃是現代的、都會的、市場經濟社會的產物,在資本主義裏頭,家庭和工作分離非常典型,也由此而來男女之間的角色分工。 18世紀以來家庭單位縮小成生物學定義的核心,去除了遠親和家庭傭人。今日家庭是一個被截肢的社會單位,從宗族結構被切割出來。

難不成今日家庭出現危機?根據西方家庭的論點,它一直處於危機當中。所有關於對家庭的怨懟,均來自一份完好如初的眷戀。但有史以來家庭真完好如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