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11

書香?林語堂故居!Lin Yutang

想要沾得一份書香而無須翻閲書籍嗎?介紹你,去“林語堂故居”!


是的,你要先繞過台北的紅綠燈叢林,一路往上走,終于半山坡上 - 好像是路當中,卻必須找停車位了 – 竟然有“林語堂故居 – 停車位”,好極!我懷疑,沒有車很難來這裡。不管,跟我來這裡的女友幸好有車,也幸好她也還沒來過。咱倆閒情逸緻來找林先生語堂串門子啦!

一代大師的宅院真真好,他親自設計的中西合併宅院,自己曾經如此形容:「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


是的!一世怡然自得的語堂大師,渡過人心惶惶歲月的他,最遲這個時候終於怡然自得,逍遙在陽明山。這也是這個故居每一個角落散發的氣息!到了這裡,就沒有人世的喧囂、也沒有iPhone或Internet或是店鋪買賣的騷擾、這裡竟然跟“書香”劃上等號 – 而它並不是書店。如何讓一棟房子散發“書香”?思考呵!


奇怪的很,到了這裡,萬念遽然遁隱,唯念一書在手 – 那當然最好是大師的智慧啦!居然女友跟我同聲說:「咱們就拿本林語堂智慧就此歇息!」












這裡當然要獲取語堂智慧,女友跟我各買了一套語堂先生中譯英的《孔子的智慧》和《老子的智慧》。

當然,我愛極語堂先生忠於儒家對「禮」以及對道家「道」的深刻體會:此二字的英譯在語堂先生書裏分別是譯音“li” 和“tao”。沒錯!此二字確是只能以拼音譯成。另,譬如「不亦快哉?!」的英譯是“Isn't it happiness?" 語堂先生深入淺出、穿梭中西文化、大智若愚的智慧,令人深思敬佩!

最令我感動的是林先生語堂,不遺餘力把中華文化介紹給西方,生於清光緒廿一年(西元1895年),他不同於同代學者文人如魯迅、陳獨秀、傅斯年等,對中華文化的辛辣尖銳的批判,林先生語堂充滿了寬容、了解,卻也更上一層樓地用詼諧的方式把中華文化獨特的情趣介紹給西方。琳琅滿目的著述和譯作,他的人文貢獻絕對高過高行建,他 - 才是應當得之無愧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在「有不為齋」閑耗了一整個下午,坐在語堂故居的餐飲室小陽臺,面向著語堂先生的墓地,夏日斜影依依。說是「有所不為」明示了大師不隨流俗的處世哲學。這裡曾是主人家餐廳和客廳的所在,如今開放為啖飯啜茗的空間。先生曾經寫道:『黃昏時候,工作完,飯罷,既吃西瓜,一人坐在陽臺上獨自乘涼,口銜煙斗,若吃煙,若不吃煙。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朧裏,下面天母燈光閃爍,清風徐來,若有所思,若無所思。不亦快哉!』。林語堂人文代表的是一代知識人的生活價值觀。

除了跟女友update她這一向過往也交換人生價值的洗煉。女友曾經見證我的婚禮:在她HDK 柏林藝術大學碩士學位完成後,第一部作品就是 – 我的婚禮攝像製作。回到台灣,她一頭栽進臺灣多媒體製作。經營多年,不愧是吸吮過德國土壤奶汁的她,自我風格展現,視台灣土壤的反思為使命,拍攝公視製作的《打拼:台灣人民的歷史》。接下來的她更是精彩,拭目以待啊!

我 – 以妳為豪!親愛的吾友!感謝「語堂故居同行」!永遠愛妳!永遠關心妳!

7 則留言:

  1. 吾友回覆:

    【還記得東歐作家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的命題嗎?
    依稀記得作家卡爾維亞也曾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在既定時刻就會顯出它的輕來。』
    輕與重的對立最神秘,也最模稜兩難...。

    曾經波滔汹湧,只求在卑微的ㄧ生,留下一些些的影響力,證明我曾經來過,努力過...。

    謝謝妳曾經陪我走過在德國的那段黃金歲月!】
    ∽∽∽∽∽∽∽∽∽∽∽∽∽∽∽∽∽∽∽∽∽

    親愛的珍:

    嗯!我懂,生活中輕與重的對立、取與捨的拿捏、來去之間早已滄海桑田。

    但是 - 人格可貴就在妳上面那一句『證明我曾經來過,努力過』。

    激賞呀!

    愛妳的傲氣!愛妳的意志力!

    回覆刪除
  2. Liebe y.m.

    『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

    ...這說的,可不是妳家嗎?! ^^

    愛極林語堂,他是我人生的最高典範!我想,心中有文化,便無處不可為家。湯瑪士曼當年的豪語:「我在的地方,就是德國文化」,我想,拿來形容林語堂的一生,也最恰恰不過了。

    林語堂最愛中國歷史上的兩位女子,芸和秋芙。提起秋芙,就讓人想到雨中的芭蕉!我總覺得,妳家宅院,萬物俱全,獨獨缺幾株芭蕉呢。雨天聽雨打芭蕉的聲音,總讓人不中國都難 ^^

    回覆刪除
  3. 呵呵!吾家寒舍見笑,清香玫瑰過誇呵!

    Thomas Mann 在反納粹的流亡期間對流亡的感受作了陳述:「Wo ich bin, ist Deutschland」。這是他對内心價值的篤定和對納粹主義扭曲的嗤之以鼻。1929年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林先生語堂不僅國學根基深厚,爲人豁達開朗,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語堂先生的「世界觀」。一個貫穿多種語言文化的學者,才能夠擁有這一份難能可貴的世界觀,才會把中華文化智慧英譯的工作視爲己任,並加之以廣傳西方。

    不能不說廣大的神州不僅不懂自己的文化,不懂西方的文化,更無人做:「穿針引綫」的工作。一悲!

    從這個角度來看,語堂先生的學術意義和Thomas Mann 非常不同。但是 - 和這位代表德國文化的文學家一樣都是令人景仰的一代大師。

    芸和秋芙?那兩位是誰呢?只知道語堂先生跟夫人廖翠鳳一世情深恩愛 - 莫非、、、?

    回覆刪除
  4. 由此引出我進一步的思考:

    湯瑪士曼流亡期間的豪語證明:他 - 的確有這個底蘊、也有這個時代運轉(納粹的滅亡)來證明他能夠承前啓後的允諾:「我在的地方,就是德國文化」。

    中國流亡海外的文人呢?

    回覆刪除
  5. ^^ 芸是陳芸,沈復的妻子;秋芙是關秋芙,蔣坦的妻子。林語堂在《幽默的藝術》一書中,大力誇讚這兩位是中國歷史上最可愛的女子。

    我雖不能說是流亡,但是曾經自認,我在的地方,就要樹立中國文化,所以我極度用心於孩子們的教育,以及中華文化的傳揚。

    這個回答,不知 y.m. 滿意否?! ^^a

    回覆刪除
  6. 呵!玫瑰呵!妳的國學底子深厚,兩袖一抖就抖出一片文化的詩韻畫韻,竟然還能挑動十幾歲的海外孩子的興趣,對「孔明借船」、「瑜亮情結」愛不釋口,作出解釋,這對我有如天方夜譚。

    不 - 我其實悲傷多於懷疑。我正在摸索余英時的《歷史與思想》,讀到中國的政治傳統一向具有“反智論”(anti-intellectualism)的態度,隱約感覺“反智手段”真正在1949以後徹底執行,而達到「滅智」之絕之廣之深之長久,可能無以修復。

    這 – 才是我沉重的悲傷!

    回覆刪除
  7. 對了,忘了提,林語堂本來想把中國的一大文學《紅樓夢》英譯以饗西方讀者,後來發現
    1. 裏面人物衆多
    2. 濃濃的東方文化人情
    3. 優美璀璨的文字、、、

    他怕西方人閲讀起來會顧此失彼,所以乾脆自己執筆,親手為西方人寫一本《林語堂的紅樓夢》- 於是《京華煙雲》誕生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