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3

Atomwaffen: Braucht Deutschland die Atombombe, Claudia Major? 德國需要原子彈嗎?

 


Atomwaffen: Braucht Deutschland die Atombombe, Claudia Major? 德國需要原子彈嗎?

讓美國保護我們?當今世界正處於核武失序狀態。國安專家Claudia Major闡述當今之世如何才能實現真正的威懾力。

訪談作者:Jochen Wegner 30. Oktober 2025

本次對國安專家Claudia Major的訪談,節錄自全新節目形式《僅此一問 N1F Nur eine Frage的對話內容。完整內容可透過影片、播客、文字及電子報形式於 www.zeit.de/n1f 觀看。

Claudia Major1976815日生於東柏林,是一位德國政治學家,專攻安全政策領域。她是德國最傑出的國防專家之一。她擔任德國馬歇爾基金會跨大西洋安全倡議副總裁,並為德國政府提供諮詢。其專業領域涵蓋俄羅斯侵略戰爭對跨大西洋關係的影響、核武秩序,以及如何確保歐盟與烏克蘭的長期安全。本次訪談是在川普宣布重啟核武器試驗計畫之前進行的。

編輯部: Jens Lubbadeh, Carl Friedrichs 

《時代周報:德國需要原子彈嗎?Major女士?

Major: 德國需要核威懾力。但這並不意味著德國需要擁有自己的核彈。有時我對這場辯論感到驚訝。德國人、歐洲人,在邁向核武化之前,其實能採取許多其他行動。單是擴充常規軍事能力,就足以對歐洲防務作出巨大貢獻。

《時代周報:以前美國為歐洲提供核威懾保障。自美國副總統范斯現身慕尼黑安全會議以來,最遲至此,美國似乎已不再願意扮演一個歐洲可靠的夥伴。

Major: 是的,就政治口水而言,美國在某些方面的確不再像個合作盟友。但看看實質作爲,美國威懾政策並未作出重大調整,比如說撤出任何武器系統。這種前後不一的態勢使得評估變得極其困難。此外,核武器並非用於戰爭,而是政治武器。它是在向潛在對手(俄羅斯)發出信號,意在表明:採取攻擊行為將得不償失,因為代價將遠高過預期效益。當威懾發揮作用時,就是防止戰爭的戰略手段。為此,歐洲不僅部署了美國核武,還有法國與英國的核武。如今我們面臨的困境是:無法確定這種威懾是否有效。一方面,俄羅斯再度入侵烏克蘭,此舉告訴我們俄羅斯認爲發動戰爭既有效又正當;另則俄羅斯以核武作為這場戰爭的後盾。

《時代周報以核武為後盾」是什麽意思?

Major: 俄羅斯正威脅動用核武,意在迫使烏克蘭投降,並脅迫西方國家停止支援烏克蘭,暗示各方應遠離這場衝突。莫斯科已明確表示,終究可能在這場戰爭中使用核武。這項意圖令人深感憂慮。

《時代周報:核威懾不再有效了嗎?

Major: 不,它仍然有效。這場戰爭就說明了這一點,因為到目前為止,俄羅斯一直避免與西方國家發生任何軍事衝突。北約沒有遭到攻擊,因此核威懾保護了北約國家。同時,它也保護了俄羅斯,因為西方國家在支持烏克蘭方面謹小慎微地進行調整——也是出於對俄羅斯核威脅的擔憂。因此,在這場戰爭中,核威懾確實發揮了作用。但俄羅斯利用核威懾,用核武器的脅迫向烏克蘭發動戰爭、吞併領土、改變邊界。這是一種與我們以往理解完全不同的核威懾概念。這自然令歐洲人和北約深感不安。傳統上,威懾被理解為對現狀的防禦:北約和俄羅斯各自保護自己的邊界和既有秩序。而俄羅斯現在拿它的核武器脅迫並企圖改變既有秩序:它改變了邊界,還吞併了烏克蘭的四個地區。這是一種對核威懾完全不同且更具侵略性的理解方式,與以往維持現狀的思維截然不同。

《時代周報:然而,最近幾週歐洲地區的挑釁行為顯著增加:包括德國在內,突然出現比往常更多的無人機,俄羅斯軍機還侵入北約領空。您如何看待這些行動?

Major: 俄羅斯無人機的越境飛行、俄羅斯戰機侵入愛沙尼亞領空、以及俄羅斯無人機進入波蘭領空等行為,都是我所稱的「衝突」範疇。這是介於戰爭與和平之間的大片灰色地帶——雖然動用武力,卻不具備明確的軍事屬性。此舉顯然意在破壞民主國家的公共秩序與社會信任。我們觀察到這個現象不是今年才開始,可以追溯至2022年,某些案例甚至更早。還包括對海底電纜等關鍵基礎設施的攻擊,同時也涉及宣傳、破壞活動及無人機越境飛行。當前局勢已達前所未見的規模。歐盟與北約面臨的挑戰依然存在:當還不知道是誰下手時,該如何回應?或即便已知下手的是誰,又該採取何種正確回應以恢復威懾力?歐洲人至今仍未找到這個問題的完美解答。

《時代周報:威懾還真的管用嗎?碰到這種搖擺不定、反覆無常的美國總統?

Major: 威懾的作用在思想層面。關鍵在於兩點:北約成員國是否相信美國會在緊急時刻挺身相助?俄羅斯是否認同北約具備團結一致的決心?直白地說:「誘餌必須對魚兒有吸引力。」

《時代周報:但如果連我都不相信了,您怎麼認為普丁會相信呢?

Major: 他每天早上都必須望向北約領土自問:「我真能確定他們不會團結嗎?」。核威懾的可信度建立在三個「C」之上:能力(Capabilities)、溝通(Communication)、可信度(Credibility)。我是否具備能力?我是否有令人信服的決心真會動用核武?在溝通方面,我們必須確保威懾能夠被可信有效地傳達。如果美國總統保衛歐洲的決心出現動搖,當然會削弱威懾的效果。

《時代周報:您瞧,是不是?

2025-10-23

社會不均:陰魂不散 Soziale Ungleichheit: Der Geist, der nicht verschwinden will

中古時期聖伊莉莎白實踐的濟貧行為,實屬生活日常。
©akg-images/Gustav Heinrich Naecke



 Soziale Ungleichheit: Der Geist, der nicht verschwinden will 社會不均:陰魂不散

數千年來,許多人始終生活在貧困之中。這個現象從未真正受到質疑——有時被視為天意,有時則歸咎於個人失敗。難道貧困就此永存嗎?

作者:Niels Boeing 資訊圖表:Carsten Raffel

14. September 2025

「初次陷入貧困真是極其詭異的體驗,」二十六歲的英國青年Eric1929年夏日的巴黎如此寫道:「你思慮貧困良久——發現這正是你畢生畏懼之事。」懷抱遠大夢想移居塞納河畔的他,靠教授英語勉強維持生計,微薄的酬金僅夠支付床蝨肆虐的旅舍房租。好不容易存下幾法郎,卻遭竊賊洗劫一空。緊接著,連最後一名學生也中途退學。

Eric口袋只剩下整整三十分錢,於是朝當舖走去。除了穿在身上的那套,他典當了所有衣物。「你以為很糟糕,但其實只是破舊不堪又乏味到家。貧困隨之而來的奇特屈辱感,往往是首先映入眼簾的。」他寫道。

與一位從俄羅斯逃離的朋友Eric流落街頭,四處尋找洗碗工的工作,他們注意到人們對他們破爛衣衫投來的鄙夷目光。有些日子他們只能靠麵包和人造奶油果腹。最終他們在某間酒店的地下室廚房找到工作,微薄的薪水永遠存不下分文。他們一週七天,每天工作十七小時。根本無暇謀求其他出路。這般悲慘生活,兩人只能靠黑色幽默勉強撐下去。十週後,Eric向倫敦發出求救訊號,友人寄來旅費讓他踏上歸途。

這段時期的筆記於三年後以回憶錄《巴黎倫敦落魄記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問世。這是Eric Blair ——此時他改名為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 )——的首部著作。奧威爾的記述之所以令人震撼,端在精準的觀察:貧困者蒙受的恥辱,在偶然相遇時竭力維持體面生活的姿態,以及他與同伴們試圖守護的尊嚴。貧困就如同陰魂般地潛伏在大都會的巷弄,一旦落入魔掌便幾乎無從脫身。它可以襲擊任何人——奧威爾畢業於精英學府伊頓公學(Eton College),曾在緬甸擔任殖民官員,又在英國從事新聞工作,然而這些身份並未為他提供任何抗貧庇護。

時至今日仍不可或缺的慈善廚房:
柏林的慈善廚房與現任聯邦勞動部長
Andrea Nahles©IMAGO/Berlinfoto

你或許會說這傢伙咎由自取。誰會為作家夢想而放棄英國殖民政府的高薪職位?這種邏輯至今仍普遍存在,卻未能真正觸及現象本質。貧困有千百種面貌,數千年來始終如是。即便現代工業社會享有空前繁榮,卻未能根除貧困。真正的原因或許在於從沒有任何一個時代,真正認真探究過貧困的根源。

2025-10-17

Drei Ökonomen erhalten Nobelpreis für Theorie der kreativen Zerstörung 三位經濟學家的「創造性破壞」理論獲獎

 

2025年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美籍以色列人 Joel Mokyr(左)、法國人 Philippe Aghion
以及加拿大人
Peter Howitt©Niklas Elmehed/Nobel Prize Outreach


Drei Ökonomen erhalten Nobelpreis für Theorie der kreativen Zerstörung 三位經濟學家的「創造性破壞」理論獲獎

今年的經濟學諾貝爾獎頒給了三位經濟學家:Joel MokyrPhilippe Aghion Peter Howitt。他們的研究聚焦於創新與經濟成長。

作者:Tina Groll  13. Oktober 2025

「創造性破壞」的概念獲得了經濟學界的最高榮譽:經濟學家 Joel MokyrPhilippe Aghion Peter Howitt 榮獲今年的經濟學諾貝爾獎。根據斯德哥爾摩諾貝爾委員會的說法,他們致力於創新與經濟持續成長之間關係的研究而獲此殊榮。

在現代經濟成長理論中,「創造性破壞」的概念標誌著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創新推動長期成長,透過取代舊有技術與商業模式,對生產力、競爭以及社會調適產生深遠影響。法國經濟學家 Philippe Aghion69歲),現任教於法國高等師範學院(Collège de France)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以及加拿大經濟學家 Peter Howitt79歲),美國伊利諾州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教授,將此原則納入一個正式的動態成長模型中。美籍以色列裔經濟史學家 Joel Mokyr79歲),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榮休教授,則從歷史角度進行詮釋,並闡明持續創新浪潮背後的文化與制度基礎。

Aghion Howitt 1992 年發表於Econometrica》的經典論文,至今仍被視為該領域的權威模型。

該模型展示了一場持續的創新競賽如何促成長期經濟成長,以及政策、競爭與市場力量如何強化或抑制創新動能。根據該理論,「垂直式」創新(即品質上的飛躍)是主要的驅動力。
其中一個核心結論是:今日的研究投入會受到對未來研究規模預期的因素而做出調整;對未來創新的展望可能會抑制當前的投資,因為創新的進展可能會讓現有成果失色——這正是創造性破壞在均衡狀態下的運作機制。

歷史視角廣泛地補充了理論架構。

Joel Mokyr 「創造性破壞」的概念根植於工業革命的歷史經驗之中。他區分文化與制度,並指出兩者的互動如何促進企業家精神與持續創新。關鍵因素包括知識流動、個人主義等價值觀,以及社會對努力與才能的獎勵:當文化與制度有利於創新時,就會產生源源不絕的新點子,進而改變整個經濟體。這種觀點為形式模型作出補充,說明為何某些社會能更快地產生、採納並擴散創新,這也決定了結構轉型的節奏。

對社會而言,經濟上的「持續」或「永久」成長,指的是經濟成長乃是來自穩健創新的成長過程——這不僅包括發明的誕生,也涵蓋其擴散效應、採納應用與持續改進。這些都需要有利的制度環境來驅動企業家精神,同時為轉型與變革時刻提供鋪墊,例如透過教育、人才流動,以及限制市場壟斷而不扼殺創意的競爭機制。如此一來,技術進步便能成為持續提升生產力的來源,而不僅僅是短期效益。

研究具有當代意義

從諾貝爾委員會的角度來看,這些理論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框架。從微觀層面來看需要有激勵措施讓研究與創業更具吸引力;而宏觀上,「創造性破壞」模型解釋了這些創新如何轉化為一連串的長期成長,即使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社會動盪等衝突。以歷史深度來看,Mokyr 展示了社會何時真正進入創新模式,以及文化與制度為何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

2025年面對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該研究具有全球性的重大意義,尤其是它為產業與生產力模式技術即將面臨的深刻改變提供了政策指引。同時,該理論也揭示了哪些文化與制度準則對於跨產業、跨國界安全且具包容性的人工智慧應用至關重要。

2025-10-10

Trump Loses Nobel Peace Prize He Shamelessly Campaigned For 川普無恥角逐的諾貝爾和平獎落空了

 

202577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與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共進晚餐。
納坦雅胡正是川普角逐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人之一。Al Drago—Bloomberg/Getty Images


Trump Loses Nobel Peace Prize He Shamelessly Campaigned For 川普無恥角逐的諾貝爾和平獎落空了

資深特派員Philip Elliott Oct 10, 2025

川普渴望外交領域的最高榮譽勳章,週五醒來時,他依舊渴得發慌。

早在今年一月重返白宮之前,這位總統就已展開一場毫不含蓄的諾貝爾和平獎斬獲行動。週四,川普在橢圓形辦公室面向記者動員最後衝刺,宣稱自己達成前所未有的外交成就:「我敢說,歷史上從沒任何人在九個月內動手解決八場戰爭。而我終止了八場戰爭。這在歷史上前所未見。」川普在橢圓形辦公室會晤芬蘭總統時這樣宣稱。

這本該是一記重擊,卻敗的慘烈無比。

提名個人或組織的截止日期是131日,恰逢川普第二任期開始。川普自己宣稱理當獲此殊榮的諸多政績,多數都誕生於該日期之後。而提名川普獲獎的候選名單亦然——不少提名人來自世界領袖,普遍被視為藉此討好川普。

然而,川普持續不懈地爭取。這並未動搖挪威諾貝爾委員會的決定,該委員會週五宣布,此項殊榮將授予委內瑞拉反對派領袖瑪麗亞·科里娜·馬查多 María Corina Machado,以表彰她「為委內瑞拉人民推動民主所作的不懈努力,還有她為實現從獨裁統治走向民主制度的公正和平過渡所進行的奮鬥」。

儘管以色列與哈馬斯之間初現和平的頭條新聞佔據了當下的焦點,直至本週川普仍懷抱希望,期盼著自己能躋身於德蕾莎修女、達賴喇嘛與曼德拉之列。

川普懷著對歐巴馬骨子裡的鄙夷——這位總統才上任的第一年就榮獲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竟然開始厚顏無恥地企圖成為第五位獲此和平、裁軍與國際合作領域最高榮譽的在任總統。表面看來,這些標誌與川普奉行孤立主義、敵對政策及國內好戰主義的紀錄毫不相符。(欲深入了解為何他獲獎可能性非常渺茫,請參閱本文後續譯出由奧斯陸和平研究所所長撰寫的專欄文章

但實證對川普而言毫無意義。在他心中,自己是和平使者、戰爭終結者、安定捍衛者,比今年獲提名的其他337人更有資格獲得這項殊榮。若真獲獎,意味著川普贏得了前總統柯林頓始終未能沾邊的殊榮——柯林頓曾促成1993年《奧斯陸協議》,並主持2000年戴維營會談,兩次都將以巴和平推至觸手可及之處。川普宣稱任內結束多達八場戰爭,儘管這些說法大有疑竇之嫌。而且這個獎項會引發的反彈效應,將勢必如同大地震般地撼動國際。

他推動獲獎的行動已醞釀多年。2018年,他向首屆內閣成員宣稱自己配得上這項殊榮。(同年也曝光了兩份提名川普的文件乃屬偽造。)六月間,他在新澤西州高爾夫俱樂部附近向記者表示:「我早該獲獎四五次了。」 同年九月,他在聯合國發言時再次宣稱自己理應獲獎。而僅一週後,他召集眾多將領與海軍上將赴華盛頓參加激勵大會時更聲稱,若此獎項被剝奪將是「對我國的重大侮辱」。

Nur Gott setzt Punkte 唯上帝能劃下句號

 

克拉斯納霍爾凱 2022 年人在羅馬©Isabella De Maddalena/opale.photo/laif

諾貝爾文學獎

Nur Gott setzt Punkte 唯上帝能劃下句號

克拉斯納霍爾凱的創作令人欽佩,他的作品充滿深沉的憂鬱與敘事的複雜性。諾貝爾獎對他的作品而言是個精彩絕倫的肯定。

作者:David Hugendick

9. Oktober 2025

眼下恐怕沒有其他作家像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克拉斯納霍爾凱那樣,寫出來的句子乍看之下會令人卻步。即使是最有耐心的讀者,一翻開他的小說,讀到那一行行沒有段落的語句洪流——有時長達十二頁,有時三十七頁,甚至數百頁——會暗忖這是一堆難以下嚥的文字。

克拉斯納霍爾凱對他無邊敘事風格曾多次作出這樣的詮釋:唯上帝能劃下句號,人類只能使用逗號。

曾經也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另位匈牙利作家因惹﹒卡爾特斯(Imre Kertész曾這樣描述他的文字,那些勇於投入克拉斯納霍爾凱散文旋律的讀者,會獲得一種幸福感:他的文字將人緊緊抓住,沉浸其中,讓人無法自拔。他的作品充滿陰鬱。若說克拉斯納霍爾凱是個悲觀主義者,絕不誇張。同樣來自匈牙利的小說家埃施特哈齊(Péter Esterházy)以自我強加存在論式的樂觀來觀察人類處境,相比之下,克拉斯納霍爾凱那種篇幅宏大的黑色寓言,閃爍著一種絕望中的幽默。

他的作品經常遊走於現實與幻想的邊界。故事中充滿錯綜複雜的敘述聲與意識流,角色既瘋狂又悲喜交加,且極其孤獨。他們活在現實的黑暗扭曲映像中,置身於超越時代的全景畫軸裡,進入自導的奇異神話般場景——有時像德國小鎮(如作品《赫施特07769 Herscht 07769》),有時像匈牙利小城久洛(如《溫克海姆男爵歸來Baron Wenckheims Rückkehr》),那裏是克拉斯納霍爾凱1954年出生的地方。

在《赫施特07769》中,故事發生於圖林根市(Thüringen)一個虛構的地方Kana,一位善良的傻子名叫弗洛里安,不斷寫信給前德國女總理梅克爾,還對行星毀滅感到恐懼;同時,一群傾聽巴哈音樂的納粹分子卻在那裡安逸地生活著。不久,在這個由廉價超市LidlNettoAldi構成的世界,沉浸在殘餘後共產主義精神之際,地獄逐漸降臨。

在《溫克海姆男爵歸來》中,一位破產謹慎的貴族返回匈牙利,在破敗的故鄉被當作救世主般的迎接——這個故事不斷變形:一開始是浪漫愛情,接著變成充滿犬儒的滑稽劇,最後甚至與撒旦正面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