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2

Dealen in den Abgrund 走向深淵的交易買賣

 




唐納·川普創造了一種新的統治形式:交易。這改變了超級強權的運作方式——並掀起德國駐兵烏克蘭如此怪異的辯論

作者:Harald Welzer

21. August 2025

自蘇聯解體以來,沒有任何一個超級強權像當今美國那樣變得那麽快。它不僅是一種新的統治形式,既不依賴價值理念,又直接摧毀政治的本質,它圍繞一個核心概念自行鞏固:交易。

這場轉變 —— 同樣令人驚訝的是 —— 既非源於革命,也不來自戰爭或體制崩潰,而是始於一個相當正常的起點。像喬治·W·布希、比爾·柯林頓、巴拉克·歐巴馬或喬·拜登等美國總統,都擁有與唐納·川普相同的權力。那麼,為何他們在外交政策上沒像川普那樣運用這種權力?答案是:因為在過去的總統任期內,美國始終是西方社會建構概念的承載者,這個概念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形成,以自由秩序為核心理念。這個計畫在數十年間極為成功,使民主國家的數量持續增加。

Harald Welzer 這位67歲的學者是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及出版人。多年來擔任大學教授,目前他擔任「Futurzwei – Stiftung Zukunftsfähigkeit 未來永續基金會」的主任。今年九月,他的新書《暫譯:情感之屋 Das Haus der Gefühle》即將出版,內容探討逐漸崩解的安全感與對未來的信任。

直到自由意志的意識形態興起,一個純粹以個人為中心的自由主義擡頭 —— 既不關心民主,也不在乎公共利益 —— 民主文化開始受到侵蝕。丹尼爾·齊布拉特(Daniel Ziblatt)與史蒂文·列維茨基(Steven Levitsky)指出,當政治人不再遵循原本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國家治理理念時,民主制度便會從內部瓦解。當共和黨開始背離過去所遵循的政治默契時,一個新時代便揭開序幕,而這個時代的代表正是川普。正是這種政治默契,使得美國從未像川普及其近臣那樣,在內政與外交上如此激烈地施展權力 —— 畢竟,美國一直自認是自由秩序的化身,這種秩序作為西方戰後模式,曾一度主導全球。

政治,不過是一場交易罷了

如今我們看到,美國正逐漸形成一種新的統治形式,這種形式雖然包含了傳統法西斯統治的一些組織元素,但在統治社會學上卻建立了一種全新的模式:也就是徹底廢除「政治因素」。這種新現象的象徵性時刻出現在2025727日,當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與唐納·川普在蘇格蘭共同舉行記者會時。她坐在他身旁,如同一位乖巧的學生,重複著他的話語 —— 圍繞著一個主題的話語:令人欣慰的是,雙方成功談成了一筆交易,一筆大交易,一筆好交易。

2025-08-21

Wie eine Kanonenkugel 像一顆炮彈

 

奧諾雷··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 1799520日-1850818日)
1842年版畫 © [M] akg-images

Wie eine Kanonenkugel 像一顆炮彈

巴爾札克揮霍無度、瘋狂迷戀、狂飲咖啡,將整個世界化為偉大的文學作品:向他逝世175週年致敬

作者:Volker Weidermann 18. August 2025

他若知道自己死後150年,竟有一家小型咖啡連鎖帝國以他命名,肯定會感到欣慰。‘Balzac Coffee Company’於本世紀初的鼎盛時期在德國擁有57家分店;而在加拿大,幾年前有一輛小型濃縮咖啡販賣車也發展成了以他命名的咖啡館連鎖。

將咖啡店以這位175年前逝世的文學巨人命名,絕對合情合理。因為奧諾雷··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那部涵括88卷的巨著《人間喜劇 La Comédie humaine 德譯:Die menschliche Komödie——人類社會最全面、最細緻的文學描寫之一 —— 若沒有咖啡,根本誕生不了。咖啡是他想像力機器的引擎,是巴爾扎克文學發電廠的黑色燃料。他工作的不懈、驚人的速度與精準度,簡直無人能及;而缺了咖啡,少了他熱戀的毒品,他便無力、無神、了無創意。他每天的標準是五十杯咖啡。

巴爾扎克一旦開始戀愛 —— 而他總也頻繁熱戀 —— 就能寫出最動人的文字。他甚至曾經向咖啡寫下一封感激涕零的情書。好像是咖啡創造了他的文學,而他,巴爾扎克,只是那位執行咖啡命令的僕人,由魔法般的藥劑引導著筆尖。他寫道:『咖啡滑入胃中,隨即一切開始運轉:思想如同大軍團在戰場上集結;戰鬥開始。記憶如同軍旗手奔馳而來。輕騎兵在壯麗的奔騰中展開行動。(……)人物開始穿上戲服,紙張滿是墨印,戰鬥展開,最終在黑色洪流中結束,好似一場真正的戰役淹沒在黑色火藥煙霧裏。』

然而,巴爾扎克曾經充滿咖啡熱情的生活,也印證讓他成爲咖啡館連鎖品牌命名人選實爲不當之舉。第一:咖啡害了他。至少根據當時醫生的看法,他過度飲用咖啡導致身體羸弱且咖啡因中毒,最終於51歲過世。第二:巴爾扎克是個臭名昭著的破產者。無論他投資哪個事業,幾乎都是他隨到隨倒。他雖然在小說中精準分析還描寫了經濟運作與金融市場的機制,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屢屢敗在自己幻想的自動機制之下。他總是過於樂觀地預測自己作為企業家的角色與利潤的成長速度,導致現實根本跟不上。他一生中除了咖啡,債務也是推動他創作的另個動力。

巴爾扎克確實寫了很多書,但他簽下的出版合約更多。彷彿他在做實驗:看看同一本小說可以賣出多少次而不會因此坐牢。最終他還是進了監獄,但並不是因為巨額債務或欺騙出版商,而是因為他拒絕回應一份兵役徵召令。因此,他曾短暫地被關押在巴黎國民衛隊的拘留所中。當然,他在獄中依然不懈地創作,還立刻將這段經歷融入小說《幽谷百合》。因為巴爾扎克的創作素材取自現實生活:他的時代、他的同胞、他的世界。他曾說:『我不想描寫任何虛構的事件:我要寫的是真正發生在各地的事。』

他的分析是:人們愛讀與愛情、戰爭、性與暴力有關的内容。

巴爾扎克花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找到屬於自己藝術創作的方向。他於1799年出生在法國西部城市都爾 (Tours),幾乎尚未親嚐親生父母羽翼。就被送到奶媽家,之後輾轉於各種教育機構與寄宿學校。他年輕的媽媽不太關心他,父親則專注於自己公務員生涯。巴爾扎克在巴黎學法律,開始了一段毫無熱情或目標的生活,兩年後中輟。他想要重新創造自己的人生。想成為一名作家。父母並不支持這個想法,也不相信靠寫作能維持生計。儘管如此,他們同意了這個看似瘋狂的計畫還支持了他兩年。要他用兩年的時間,證明自己真的是一位詩人,並讓世界相信他、肯花錢買他的作品。

可惜事與願違,儘管巴爾扎克不斷寫作。他仔細觀察書坊,想了解讀者想讀些什麼東西,因為比起文學榮譽,他更渴望致富。他分析的結果是:人們愛讀與愛情、戰爭、性與暴力有關的內容。對巴爾扎克來說,這太容易了。他開始天馬行空,與通俗小說家組成寫作團隊,還以筆名或夥伴的名字發表各種輕鬆速成作品。

當然,他也不是四處碰壁,他的小說確實有人買,也有人讀。但賺的遠遠抵不過他花的。只有在自己的幻想中,他早已富可敵國。1822年,他興奮地在信中寫道:『親愛的姐姐,我現在像亨利四世即將被鑄成銅像那匹永恆的馬一樣努力工作,希望今年就能賺到兩萬法郎,作為我財富的基石。』人生 —— 就是凱旋:『到時候妳的小巴爾扎克會坐著馬車出現,昂首闊步、炯炯發光,口袋裡裝滿了鈔票。』

2025-08-07

"Mit der KI zu verschmelzen, ist der einzige Weg, nicht von ihr beherrscht zu werden 要想不被人工智能駕馭,就要與之契合"

 

·庫茲韋爾(77歲)是一位美國科學家、發明家、企業家和作家
©Tony LuongThe NewYorkTimes/Redux/Laif

·庫茲維爾 Ray Kurzweil

"Mit der KI zu verschmelzen, ist der einzige Weg, nicht von ihr beherrscht zu werden 要想不被人工智能駕馭,就要與之契合"

幾乎還沒人知道「人工智能」這個詞的時候,庫茲韋爾就已經著手研究了。Kerstin KohlenbergStephan Lebert與他進行訪談,談到我們即將面臨的劇烈變化。

時代周報訪談記者:Kerstin Kohlenberg und Stephan Lebert

《時代週報》:庫茲韋爾先生,您是全球最著名的人工智能研究者之一。您選擇在波士頓附近的牛頓公共圖書館進行今天的會面。您能否預測一下,紙面印刷書籍還會存在多久?

庫茲韋爾:書與傳統、情感和懷舊有著深厚的聯繫,因此很難預測。其實,書籍今天本應該消失的,因為所有內容都可以以數位形式取得。但書籍仍有一席之位。人們依然眷戀著書,我也是,我熱愛書。我真心希望書能夠延續下去。我可以講一個小故事嗎?

《時代週報》:好啊。

庫茲韋爾:前不久,我讓一個人工智能工具幫我撰寫自傳摘要。有趣的是:自傳根本還不存在,因爲我才剛開始動筆寫。但人工智能在網路上找到了大量關於我的資料。結果我馬上收到了一本尚未出版的書的摘要。你知道嗎?它寫得非常好。人工智能寫出了我未來才要寫的內容。我感到非常驚訝。其實,我完全可以請人工智能幫我寫這本書。

《時代週報》:然後呢?

庫茲韋爾:我想,我自己能寫出更好的自傳摘要。但三、四年後的狀況就不得而知了。

庫茲韋爾打開他的手機,播放一段他去年出版新書的播客《奇點迫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2005年》頭一分鐘的對話。聽到的是一男一女的聲音:「準備好潛入深水了嗎?我們今天要探討的是庫茲韋爾和他的新書《奇點迫近》。這本書 —— —— 讓人開始思考未來的樣子。」

庫茲韋爾:這個對話不是人的聲音,但聽起來卻毫無破綻。很厲害吧?我請人工智能製作一段長達十一分鐘的播客,介紹我的新書。四十秒後,結果就出來了。才兩個月前還根本做不到。

《時代週報》:在今天還有哪些事情是幾個月前做不到的?

庫茲韋爾:一直到最近,人工智能最掌握不了的就是各式幽默。但這也已經改變了。現在人工智能可以創作非常有趣且極富創意的廣告標語。這將徹底改變廣告業。長期以來,人工智能也無法洞悉事物的因果關係。有一段影片呈現的是:一個房間,中間有張空桌子,地上是一個破碎的花瓶。房裡沒人,但有隻狗來回走著。人工智能以前無法判斷花瓶為何會掉在地上。如今,它立馬給出正確答案:是狗幹的!

1941年:康拉德·楚澤(Konrad Zuse)在柏林十字山區
Kreuzberg)展示了第一台電腦。© 德國博物館

《時代週報》:為什麼現在成果進步得這麼快,而幾個月前還做不到?

庫茲韋爾:電腦的運算能力大幅提升。當德國人楚澤於1941年展示世界上第一台電腦時,那台機器每花一美元只能進行0.000007次運算。既慢又貴。如今,電腦每秒可以用一美元完成五千億次的運算!這種運算能力驚人的提升,正是人工智能革命的關鍵推手。

身爲科學家、發明家、企業家與作家的雷·庫茲韋爾今年77歲,身材瘦削。他標誌性的裝扮是——手工彩繪的寬吊帶——即使在圖書館進行訪談的這一天也是這身打扮。兩位女性陪同他前來接受訪談,兩位都是他多年的工作夥伴。其中一位負責協調他與醫生的約診。他對醫學的獨特態度也是這次對話的主題之一。庫茲韋爾擁有約20個榮譽博士學位。比爾·蓋茲曾說過:「我不曉得還有誰比雷·庫茲韋爾更適合預測人工智能的未來。」

《時代週報》:依您的看法,人類正面臨歷史上最根本的變革:在短短幾年內,人工智慧將超越人類智慧?

庫茲韋爾:我把它稱之為「奇點」。

《時代週報》:….這個詞源自數學,用來描述一個不再適用常規規律的點。

庫茲韋爾:根據我的計算,人工智慧將在2029年首次超越人類的智慧。

人工智能的崛起


1996年:雷·庫茲韋爾開發了一款文字識別程式,輔助閱讀。© 私人收藏

《時代週報》:那麼,電腦和機器在各方面都將比我們更優秀、更快速、更便宜。無論是心智能力還是手工技能:造車、法律辯論、撰寫文章——都能勝任。

庫茲韋爾:... 還包括戰勝癌症.

《時代週報》:但這不也意味著,超智能的電腦將能自行編程,而且在沒有人類干預的情況下不斷自我提升嗎?這難道不是風險:它們可能會掌控我們,甚至掌控整個世界?

庫茲韋爾:如果我們不加以留意,可能真的會發生。

2025-07-23

"Es vergeht kaum eine OP ohne affige Anspielungen auf Sex" 幾乎每個手術房都免不了涉及淫穢的性暗示

 


"Es vergeht kaum eine OP ohne affige Anspielungen auf Sex"  幾乎每個手術房都免不了涉及淫穢的性暗示

手術房?只有男人才進得去。一旦女性做了媽媽,就會被視為低人一等。五位受害者講述德國醫院上司如何欺壓下屬。

作者Anant AgarwalaHanna Grabbe Hannah Scherkamp

22. Juli 2025

時代周報近來刊登了篇神經外科醫師 Kara Krajewski的報導。一位放棄開刀手術的頂尖醫師。不是自願的。她說:「我是被迫放棄的。因為她當了媽媽,而又無法忍受差異對待。接下來有無數的讀者站了出來,她們都有類似的經歷:濫用職權、性別歧視、無所不能的主任醫師。我們訪問了其中五位。

在德國的醫院裡,單單把工作做好是沒多大幫助的 Simone Ballauf*, 外科主治醫師

我是一名經驗豐富的主治醫師,但我從來不知道隔天是否輪到我做手術。手術室名單只在前一天晚上寄出。所以根本無法事先提出抗議,僅僅每週一次我被安排到做手術,或是根本沒有機會。這樣一來,我每天都在想:也許明天會輪到我,但大多數時候根本輪不到我。

在德國的醫院裡,單單把工作做好是沒多大幫助的。我曾在國外的醫院工作多年,那裏的條件完全不同。在國外,只要有能力,就會獲得晉升,而不是因為唯命是從。在德國的醫院,我曾經歷過一位同事因為在巡房時詢問手術指證就立馬遭到手術室名單的除名。只爲了一個簡單的詢問。接下來,她就被迫離開手術室好幾個星期。這就是權力的運作方式。

權力運作針對的是那些不順應這個體系的人。這些人不光是女性,但女性卻佔大多數。尤其是當上司因為有約出外晚餐,或是有讓他在醫院管理層面前討賞的特殊任務,突然打電話來的時候,而那些不準備丟下朋友和家人,不配合上司的人。也剛好就是那些會提出關鍵問題的人。就像我,我是上司最愛的反向性格。意思是我平常很少會被指派到手術任務,頂多充任為幫手。當我提出手術操刀的願望時,他們會說當然,我們會讓妳做,沒問題。然後 - 什麼都沒有發生。

手術室是個神聖的地方 一旦進去了,就成了上司核心的圈內人。- Simone Ballauf

身為主治醫師,我一直希望情況會好轉。但其實不然。手術室是個神聖的地方 一旦進去了,就成了上司核心的圈內人,可以和上司一起喝意式特濃咖啡,而且只說老闆愛聽的話。這類同事無時無刻都在手術房,即使手術過程中有很多併發症。而我則是「刁難型」的人,因為我有時會質疑手術是否合理。最糟糕的是,如果有人做得不好,幾乎無法證明。因為向外界宣佈外科醫師沒錯,而是病人病入膏肓簡直是太容易了。受害者及其親屬毫無他選,只能聽信 而任何在醫院內部提出相關問題的人都會惹麻煩。

有一次我和女同事一起抗議,因為一位年輕的男同事當專科醫師不到一年就被任命為主治醫師。在那之前,大家都說,資格認證或至少拿到博士學位是擔任主治醫師的先決條件。當我對此表達不滿時,就被説成是在欺負這位男同事。自此以後,我的許多其他同事都陸續離開了,或是擔任遠低於他們實際能力水準的工作。

我留下來了 主要是為了病人。我與醫院其他部門緊密合作。其他部門則對我極爲讚賞。因為他們知道 我關心他們。我走長路、自己打電話,必要時我會親自推病床。我們醫生應該為人工作,而不是只為了升遷。

在手術室裏,男人只喜歡待在自己的男人堆

"我的整個職業生涯都在為獲准開刀而奮鬥" Mareike Fender*, 外科主治醫生

至今手術室仍然是男人堆的聖地。至少這是我的印象。光是談話内容就令人不堪:幾乎沒有一個手術室能避開愚蠢話題的討論:性或陰莖。為了不讓人看成是老處女,我常常一笑置之。我也不想做個「掃興鬼」,所以我勸自己看開些。回想起來,我對自己反應尷尬至極。許多年輕的女醫師認為這些談話内容再正常不過,簡直太瘋狂了。

2025-07-07

Von 内捲 sollten Sie schon mal gehört haben 聽過内捲吧?

 

不僅是訪客,各家公司也擠入上海車展的密集人潮。攝影: REUTERS

Von 内捲 sollten Sie schon mal gehört haben 聽過内捲吧?

中國正以瘋狂的速度努力發展。然而,在許多領域中,卻感覺不到有任何進步。原因如下:


作者:
Herbert Diess(譯者:赫伯特·迪斯生於19581024日,是一位德裔奧地利企業高管,赫伯特·迪斯曾於博世、寶馬汽車、福斯集團等公司任職。

06.07.2025

中國人用内捲」來形容中國目前許多產業的現況。在中國的經濟體系中,這個詞描述了一種內部緊縮、倒退以及不斷提高效率卻無法改善結果的情況。儘管做出了最大的努力,進步或經濟進步仍未達到以往的水準。

這個現象在中國的汽車產業中可見一斑,同時在國際上也被確認。競爭日趨激烈,為了說服客戶購買,價錢的降幅越來越大。為了在這場 「老鼠競賽 」中生存下去,管理者、員工和供應商日益賣力。

最近,中國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預,因為即使是領先的製造商(而非最弱小的製造商)準備將供應商的付款期限延長至六個月,有的甚至更長。他們生產了汽車,希望車賣出的六個月後再支付汽車生產時用上的零件。現在政府的建議是:兩個月後付款。

領先企業的資本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比亞迪才剛募集到約 60 億美元的新資本,如今很可能計劃再次發行金額相近的股票。在這場競爭中,市場領先者所強加的削價傾銷的措施正加速整體下滑的趨勢。

這種做法只能被理解為讓同業競爭屈服。畢竟,公司本身的估值自然也受到利潤率長期下滑的影響。近幾個月來,比亞迪的市值下跌了約 25%

曾經是「把汽車驅動力轉向電動車的大贏家」,如今被越來越多人以批判的眼光看待,還把比亞迪視爲最終未能成功的成長故事佳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