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美籍以色列人 Joel Mokyr(左)、法國人 Philippe Aghion, 以及加拿大人 Peter Howitt©Niklas Elmehed/Nobel Prize Outreach |
Drei Ökonomen erhalten Nobelpreis für Theorie der kreativen Zerstörung 三位經濟學家的「創造性破壞」理論獲獎
今年的經濟學諾貝爾獎頒給了三位經濟學家:Joel
Mokyr、Philippe
Aghion 和 Peter
Howitt。他們的研究聚焦於創新與經濟成長。
作者:Tina Groll 13.
Oktober 2025
「創造性破壞」的概念獲得了經濟學界的最高榮譽:經濟學家
Joel Mokyr、Philippe
Aghion 和 Peter
Howitt 榮獲今年的經濟學諾貝爾獎。根據斯德哥爾摩諾貝爾委員會的說法,他們致力於創新與經濟持續成長之間關係的研究而獲此殊榮。
在現代經濟成長理論中,「創造性破壞」的概念標誌著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創新推動長期成長,透過取代舊有技術與商業模式,對生產力、競爭以及社會調適產生深遠影響。法國經濟學家
Philippe Aghion(69歲),現任教於法國高等師範學院(Collège
de France)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以及加拿大經濟學家
Peter Howitt(79歲),美國伊利諾州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教授,將此原則納入一個正式的動態成長模型中。美籍以色列裔經濟史學家
Joel Mokyr(79歲),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榮休教授,則從歷史角度進行詮釋,並闡明持續創新浪潮背後的文化與制度基礎。
Aghion 和
Howitt 在 1992 年發表於《Econometrica》的經典論文,至今仍被視為該領域的權威模型。
該模型展示了一場持續的創新競賽如何促成長期經濟成長,以及政策、競爭與市場力量如何強化或抑制創新動能。根據該理論,「垂直式」創新(即品質上的飛躍)是主要的驅動力。
其中一個核心結論是:今日的研究投入會受到對未來研究規模預期的因素而做出調整;對未來創新的展望可能會抑制當前的投資,因為創新的進展可能會讓現有成果失色——這正是創造性破壞在均衡狀態下的運作機制。
歷史視角廣泛地補充了理論架構。
Joel Mokyr 把「創造性破壞」的概念根植於工業革命的歷史經驗之中。他區分文化與制度,並指出兩者的互動如何促進企業家精神與持續創新。關鍵因素包括知識流動、個人主義等價值觀,以及社會對努力與才能的獎勵:當文化與制度有利於創新時,就會產生源源不絕的新點子,進而改變整個經濟體。這種觀點為形式模型作出補充,說明為何某些社會能更快地產生、採納並擴散創新,這也決定了結構轉型的節奏。
對社會而言,經濟上的「持續」或「永久」成長,指的是經濟成長乃是來自穩健創新的成長過程——這不僅包括發明的誕生,也涵蓋其擴散效應、採納應用與持續改進。這些都需要有利的制度環境來驅動企業家精神,同時為轉型與變革時刻提供鋪墊,例如透過教育、人才流動,以及限制市場壟斷而不扼殺創意的競爭機制。如此一來,技術進步便能成為持續提升生產力的來源,而不僅僅是短期效益。
研究具有當代意義
從諾貝爾委員會的角度來看,這些理論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框架。從微觀層面來看需要有激勵措施讓研究與創業更具吸引力;而宏觀上,「創造性破壞」模型解釋了這些創新如何轉化為一連串的長期成長,即使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社會動盪等衝突。以歷史深度來看,Mokyr
展示了社會何時真正進入創新模式,以及文化與制度為何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
2025年面對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該研究具有全球性的重大意義,尤其是它為產業與生產力模式技術即將面臨的深刻改變提供了政策指引。同時,該理論也揭示了哪些文化與制度準則對於跨產業、跨國界安全且具包容性的人工智慧應用至關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