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不禁莞爾,沒太在意。寫文章的人寫,讀文章的人讀 ,感興趣的人可以自發性地深入思考,不是嗎?
這篇文的主題其實只有一行,也就是次標題:【只有當我們清心寡慾限制自己,一個「可持續性」的經濟運作才得以發揮作用Erst wenn wir uns einschränken, kann nachhaltiges Wirtschaften funktionieren】。作者輕描淡寫地寫下這麽個標題,然後好心情地離題大談這個字的來源,說它歷經數百年竟然成了今世時代的最愛。直到最後一、二段才又回到主題。對人類公義道德的訴求寫上一小段。
作者輕輕呼喚人類在生活行爲上訴求個人良知?個人良知不可能由國家政府來主導。國家政府出手干預,通常已是災難形成。而企業良知呢?
英國石油公司 BP 墨西哥灣深海採油平台爆炸,不但奪走了11個人的生命,更造成了幾乎是前所未見的大規模污染。而上週2010年6月17日的《時代周報》經濟專欄「煉火中的企業Konzern im Feuer」報導,一來BP内幕運作為提高利潤壓低安全措施成本,二來美國内政部的礦油管理局發予採油許可機構的瀆職也是主因。同時延伸出來的反思,令人不得不反過來捫心自問:『人類到底要往哪兒去?』,至此,我不禁自作多情地要為那位不過癮的讀者作一個「主題牽引」。
在這篇文章裏,一位英國工程師 Paul Horth 說他這輩子到世界各地挖油礦快有30多年了。不論何處,這個行業習性對安全措施規格向來不以爲意,充斥著「牛仔精神」。Erik Means 是油業最重要的雜誌《Upstream》的發行人,他追蹤油礦業已有25年。他說:『只要人類爲了滿足石油需要的飢渴,而進入“深水綫(Deepwater Horizon)開採,就不能完全避免像這次漏油事件造成的災難。隨時都會再發生!』
同一期的《時代周報 Die Zeit》經濟專欄另篇「無燃料世界 Welt ohne Stoff」也說到,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物質像石油一樣,影響數以百萬計人的生命。石油無處不在:肥料、色料、醫藥,服裝,家具和床墊。更有甚者在交通運輸業,石油擁有絕對的壟斷地位。沒有了石油 – 或是減少石油產量 – 人類馬上面臨生活困頓,失業和威脅經濟成長。民主國家的社會制度將面臨考驗,甚至民主都自身難保。
而事實上目前沒有任何燃料可以百分之百取代石油。煤炭作爲燃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會造成地球溫室效應;而生物燃料也因爲過度施肥導致藻類消長,密西西比河每年充斥大量的氮化合物,早已造成大面積海洋環境污染,導致海洋生物瀕臨死亡。
事實上,許多專家認為,迫在眉睫的石油危機唯一能夠得到紓緩的辦法就是:減少消耗。
電動汽車雖説不須消耗汽油,但這個技術要到遙遠的未來才能臻于成熟。很久以來大家都知道如何減低傳統汽車的耗油量。這裡能夠達到最大潛在環保效益的地方是美國,直到如今針對汽油,美國各州仍然少有課稅的,所以在美國汽車駕駛難以達到環保效率。
如同達賴喇嘛說:『地球是我們的家,唯一的家。假如破壞殆盡,我們能去哪兒?』事實上對個人良知的訴求,遠遠強過期冀企業良知呈現。因爲只有消費者徹底抵制才能改變企業!面對 BP 的不道德企業運作,個人可以抵制不去 BP 的加油站加油(柏林的 Aral 隸屬 BP),然後呢?
我不禁想到身邊幾個小故事。記得老往西藏跑的那些年,在那荒荒高原百里千里的路上,我們的越野車遠遠就看到一個閑逸的藏人在路邊席地而坐。駛近後感覺挺興奮的,幾百里路終於又有人跡!藏人也是笑呵呵。語言不通,有札西 – 我的司機好友 – 進行翻譯。札西會說簡單中文。原來路邊藏人要去探親?眼下東瞧瞧、西瞧瞧,沒見着任何代步工具。喔 – 原來他徒步而行?!藏人要去探親的距離相當於柏林到漢堡的路途 – 我,震撼了!好像說“咱去瞧瞧舅舅吧!”說著說著,拿些細軟就出門走上一百多公里的路!末了,我們互相擺擺手道別上路,鑽進車,我回首凝視,忽地發現身後對著我們的車微哂揮手的藏人,擁有的才是「人類真自由」!不是嗎?我們才是被物質、消費永恒奴役的一群!
札西的長型豪華轎車 Tashi's Strech Limousine
還有一個小故事是我的好友,她的老公身任高職。所以總是數年一任地各國停駐。她 – 也是爲了擺筵席傳播德國文化而錙銖必較地生活。傳播德國文化當然也包括飲食文化。她 – 竟然把德國的環保退瓶政策實踐到底!從德國帶上一大批德國飲料的罐裝瓶或塑料瓶到駐派地,飲用完就集中存著,等到數年後任期完畢歸德,悉數帶囘清理。
其實訴説這些種種,旨在造成回響!,因爲每一個人的生活内容太不一樣了。環保意識的訴求,真真必須從個人落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