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10

兒童的幸福感 Die Kinderglücksformel


新教育研究案例



兒童的幸福感 Die Kindergllücksformel (deutsche Version)


作者:Barbara Hans


良好的教育不一定是錢的問題:新的研究顯示德國兒童的生活狀況。孩子們的幸福感不取決於父母的收入或是孩子的個人自由 - 而在於孩子們是否獲予行爲指標。


不想去睡就連番熬夜!想玩電腦就玩到昏睡在鍵盤上!想看電視就馬拉松看到節目重播連帶色情廣告不休不止。外加甜食的陪伴,還有總是不在家的父母。難道這才是兒童最終的幸福感 – 當然不是從教育的角度來看,但也許是孩子們内心的願望?



絕對不是!


代表德國兒童援助組織「World Vision世界願景」的青少年研究員 Klaus Hurrelmann和兒童研究員 Sabine Andresen 一同與社會研究所 「TNS Infratest」對2500個6至11歲的德國兒童進行訪問,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這是第一次連帶地研究訪問6歲和7歲的孩子。因此,這項研究對更年幼的年齡層得以進一步了解。


研究結果顯示,在德國大多數的女孩和男孩感覺生活幸福,自我感覺童年愉快,並且對未來表示樂觀。『我們面對一個清醒而擁有謹慎意識的一代,大多數孩子稱讚他們父母的綠色意識,對自己家庭和學校的情形都很滿意』青年研究員Klaus Hurrelmann下結論。他是這次研究主幹内容的設計人。


但是大約五分之一的受訪者不在快樂行列之内。百分之二十6至11歲的兒童強烈感覺自己屬於弱勢團體。這些孩子恐懼未來,對他們的生活不滿意 - 而且通常身處弱勢社會的生活環境。但是錢的匱乏並不是造成生活沮喪的主因。


孩子希望受限制 - 他們需要行爲指標


『一個小小團體認為自己被脫鈎化和邊緣化了』社會研究員 Hurrelmann説道:『他們缺乏信心,也缺乏有益的生活建議和明確指標的誘導。結果,這群孩子的生活流落成消費電視或其他電玩。』兩年前研究人員首次審查了兒童狀況,而兩年後,這個問題很明顯地在孩子自己腦海意識變得更重要而且和更迫切。


當然過去幾年政治也針對現象努力改善,以減輕社會的不平衡。政策督促之下,成立了全天候學校,提高了兒童補助金。從客觀的角度來看,一般家庭的經濟狀況惡化並不明顯。研究人員說:『「孤獨」是兒童的主觀感受,但那是另一回事。我們只能猜測,「孤獨」的背後對孩子意味的是,那些社會既得利益者離我們越來越遠,他們的生活越來越好。』Hurrelmann分析道。


到目前為止,德國社會沒能改變這種社會的分離感。『很有意義的組織機構,譬如公共體育協會成了中上階層人的圈子。這不僅僅只是經濟收入的問題。』研究人員相信研究結果證實,特別是社會弱勢家庭必須克服生活障礙,促動他們的孩子參加公共活動,協助孩子報名參加各種社區協會。貧困分離了這群孩子是因爲『通常這些父母自己都忙不過來了』Hurrelmann說。所以非常緊迫的任務是從學校來啓動協助孩子,因爲那裏正是這些孩子集中的地方。兒童的休閒時間是如何安排如何渡過的,反映出他們在學校的成績表現。


孩子想要自由 – 而非漠不關心


社會階層的不同造成孩子非常不同的生活内容。來自富裕家庭的女孩和男孩比較有機會嘗試不同的生活觸角,並且明顯獲得較多的支持。此外,這樣家庭的孩子往往對學校的興趣也比較大。


『說自己父母會監督功課的孩子們,比那些相反情況的孩子顯得對生活比較滿意。』根據研究結果,低社會階層的父母比較忽略監督孩子的功課。孩子們告訴研究人員,他們的父母對一點也不在意學校。這些孩子並不認為不被監督的自由是好的。恰恰相反。孩子們喜歡父母檢查他們的功課。『因爲這代表:父母對孩子感興趣而且為孩子訂下標準。這很重要。』


『孩子們希望享有的自由,是他們自己打造出來的自由,從父母聆聽允諾而來的自由;而非虛空沒有内涵的自由。「自由」不能意味消極的冷漠』Hurrelmann說:『父母不賦予孩子以注意力,造成負面的後果是這些孩子覺得不被重視。』


早在幼兒期為未來作出學習指標


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百分之八十以上從小就計劃將來進入大學預科班(Gymnasium)就讀,並且要攷過升大學的高中畢業攷(Abitur)。來自社會弱勢家庭女孩和男孩顯示出相反的比例。這裡的孩子每五個裏頭只有一個會考慮升大學。這表示在幼兒期教育已經為未來的學習訂出指標。非常重要的是孩子學業發展的機會不因爲出身而被剝奪。


『我們需要一個聚焦于兒童身上的幼教政策。』對於 Hurrelmann而言,這也意味著政策出籠的補貼金不應該給予家庭,而該流向跟孩子家庭無關而卻是兒童直接受益的機構:譬如全日制學校,體育協會,宗教組織,音樂學校等。


『弱勢家庭的孩子花在電子媒體的時間比例大於高收入家庭的孩子』Hurrelmann說。但是,專家同時警告說:『電腦對孩子而言,其實閉塞的機率高過開啓了他的教育平臺。』研究顯示幾乎各種社會階層家庭的小孩都擁有電腦。所不同的是如何使用電腦:上層階級的孩子用電腦上網瀏覽,且瀏覽内容的指標來自父母嚴格規範。弱勢階層的兒童使用電腦的情況則是玩PC電腦遊戲,同時缺乏來自父母的約束限制。


這種區別是驚人的:『問題是 - 一個什麼樣的活動,讓孩童容易感性地與環境和他們周遭事件互動。而什麼活動圍繞著一個孩子,造成他只注意自己。』上半天制學校,回到家大量使用電子媒體的孩子,在許多情況下,顯示出對自己的生活並不滿意。所以最少的控制絕不會造就一個兒童最大的幸福感。


孩子希望家長不缺席 – 卻不意味他們必須永遠在家


調查中指出的「多元兒童」指的大多是上層階級的孩子們。分類出來的「電玩消費兒童」相形下大多來自低下階層。大量使用電玩的女孩和男孩,清楚而頻繁地敍述他們具體生活貧困和父母漠不關心的情形,遠遠超過了其他的孩子。百分之28來自社會最底層的女孩和男孩,說他們定期地每天至少看電視超過兩小時。這個情形在來自上層社會的兒童裏僅佔百分之六。


所以如果父母留在家裡,把自己完全奉獻給下一代對子女才是最好的嗎?


同樣,這裡研究人員也不能證明這才是最好的。父母全天候的照顧並非解決方法。不是說有了孩子就必須把一生精力奉獻在孩子身上。父親 - 母親 - 孩子的家庭中,只有父親一人養家糊口幾乎很少了。從2007年上次調查以來,雙薪父母的比例持續增加。


但是,這本身並不是壞事:不是說一定要給孩子多少時間,而是把有限的時間儘可能地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們並不在意父母在不在家。但是他們希望有一個可靠的關護。這份關心呵護可以時間有限,但必須非常明確可靠。』父母工作和給予孩子注意力之間並不互相矛盾。


孩子們希望與父母共同決定,而非獨自決定


『作為一個父母並不意味著你眼裏必須只有孩子』Hurrelmann解釋研究的結果。『我們研究訪問的男孩和女孩一致希望,父母性格堅強,他們擁有自己的生活,能夠賺錢,供養家庭 – 同時尤其要有心照顧家庭。』


百分之28的兒童抱怨父母漠不關心,根據研究結果顯示,這些孩童的父母大多面臨失業。『許多貧困家庭的父母給予孩子較少規則限制,這些孩子們其實非常不滿生活教育裏沒有指引和規範。單獨作出生活決定對孩子而言是相當危險的。孩子們希望與父母共同決定,而不是獨自決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