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it einer Woche verschwunden: Ai Weiwei, Sohn des Dissidenten Ai Qing, berühmtester Gegenwartskünstler Chinas |
這些天來,中國又成了德國各大媒體的焦點,原因無他,熱愛未來的藝術家面臨未來被禁錮扼殺了。
無獨有偶,一向唯日美是瞻的亞洲,德國何德何能竟然躍升爲亞洲最愛?2011年4月24日的《亞洲周刊》口吐蓮花,專題報導「趁勢飆升重組世界經濟版圖的 – 德國」。「趁勢飆升」一詞也值得商榷,一個國家能夠穩固堅強發展,是代代前人精英的胼手胝足。當英美各國一心一意發展金融經濟時,德國人不相信股票紙張,而是一頭栽進看得見摸得着的機械技術。重工業技術發展永遠無法「趁勢飆升」,而是一個腳步一個印奠定基礎。二三十年來德國飽受嘲諷的魯鈍形象,在危機後的今天被世人發覺不太魯鈍,反而清新,也必須感謝八○年代來以大自然為本的綠色意識:「大自然不需要人類,人類才需要大自然」。
專題報導記者紀碩鳴對德國發展的高度興趣,無人置喙。只是撿這個敏感時段,高昂地呼喚「讓中國中心成爲德國中心」,相信德國的知識界和媒體界若讀了這篇文章,都會不禁窘迫無比,嗤之以鼻此文過份的一廂情願。
2011年4月10日的《法蘭克福匯報週日刊FAS》副刊標題「善意伸出之手,血腥 Ausgestreckte Hand, blutig」作者:Niklas Maak。這篇文章是這麽開始的:【2011年4月的第一個周末,將會如同一場噩夢般地,載入德國外交和文化政治史:一個以「啓蒙的藝術Kunst der Aufklärung」為主題的大型展覽會,週五在整修新立的北京國家博物館開幕。相互握手言歡、碰杯盡情飲乾、海味山珍共享、外交辭令互換。來自慕尼黑、德勒斯登和柏林國家博物館傾囊借出國寶,用的是德國國民的稅金,主辦了這場大型展覽會,德方主辦人連行李還未打包登上回程之途;北京政權就下令逮捕以藝術批判政治的知名藝術家艾未未,同時不容誤解地發出信號:康德來、康德去,對中國而言「啓蒙」不是用腦子,而是用「監視錄像機」搞定。
∽∽∽
德國外長的開幕致詞,溫和警告的措辭,面對艾未未的被捕,等於是被北京政權粗暴地削了一頓臉上無光,透過交涉得到來自中方清楚的信息:「雖説康德的鞋子放在國門之前,並不意味咱們將來就要循著他的足跡。」(譯者:康德的鞋子乃是展出品之一)】
接著Niklas Maak問道:【德國國家博物館館長 - 並非以私人名義,不涉問政治,僅僅熱愛藝術 - 而是以國家出資主辦,代表德國文化的身份,要如何應對?才剛剛與這個政權的代表人物同桌共席,數小時後眼見這個政權下令逮捕全球知名藝術家,可有恥辱之感?!可有辛辣令人難以忍受的反思力,啊!竟然犯了那麽嚴重而且那麽晚才認知的錯誤?!可有站錯邊的感覺?!可感覺好像當利比亞和埃及的人民奮力反抗之際,自己竟然與卡達非共席或是與穆巴拉克度假去了?!】
這篇文章道出德國知識人和媒體人的憤怒。【德勒斯登國家博物館館長Roth呼籲以「伸出善意之手」來代替「指指點點之指」。問題是善意之手伸向了何處?
∽∽∽
艾未未藝術作品的政治核心,恰恰在指出「真相」並非「命運」,「真相」是人爲的,是可以改變的。】
德國媒體的憤怒持續數週:4月7日的《時代周報 Die Zeit》以「說清楚! Klärt das auf」為題,質詢德國文化政治到底該如何與極權國家互動?(譯者:Klärt auf 原字是aufklären,是Aufklärung「啓蒙」的動詞)。4月14日的《時代周報 Die Zeit》以「藝術和磕頭 Kunst und Kotau」為題,報導艾未未被捕乃是中國領導越加殘酷無情的證明。4月20日《時代周報 Die Zeit》以「海域的棋局 Schachpartie auf dem Meer」為題,開始推敲殘酷無情政權的亞洲海域佈局。同時亞洲各國惶惶不安與美國謀圖區域安全的舉措。
德國知識界的憤怒仍然持續:2011年4月26日週二晚上19:30在柏林的藝術學院(Akademie der Künste)將進行一場辯論:「艾未未和啓蒙藝術 - 一場德國辯論 Ai Weiwei und die Kunst der Aufklärung – eine deutsche Debatte」。此討論在聲援觀念藝術家、雕塑家和策展人艾未未。同時對德國文化界和政治界如何與極權國家互動舉行辯論。
此期刊《亞洲周刊》大篇幅地報導德國經濟強勢,這些僅僅對德國人和德國企業有意義。德國民族對這個世界和人類和平作出真正的貢獻,在主編邱立本「德國模式對中國的啓示」一文中的最後一段提及:【德國對國家建設和個人權利都有一套完整的體系,超越了美國政壇各走極端的偏狹。它的背後當然是一個深厚的人文空間,秉承從歌德到康德的哲學理念,對滄桑歷史作出深刻反思,勇敢面對自己的過去,也智慧地面對現實與未來。】
反思能力是德國民族軟權力的深邃核心。
反思人之慟也在亞洲媒體的不成氣候。若說亞洲最強勢語言乃是華文,怎的沒有強勢華語媒體?那絕對是華語國家的無能,走過千秋,卻無代表喉舌之音?!這是一個什麽樣的民族?連阿拉伯國家的半島電臺,值茉莉花運動之際,也成爲眾西方媒體新聞報導採納的「公正可靠」消息來源。
回覆刪除唯一沾上一點點國際性的《亞洲周刊》、唯一代表一點點「喉舌」之音的華語媒體,自從胡溫體制開始,令人失望。是因爲辦報地點是香港嗎?地屬臺灣的媒體更甭提了 – 只對臺灣感興趣!!
華人社會如何向前?社會驅前的兩大依靠:媒體界和知識界。華人,何時才能脫離經濟動物的標籤?知識人和媒體人,何時才能獨樹一幟,帶領國家、帶領政府?!
是的,德國媒體有這個力量,讓一個剽竊博士論文的國防部長,女總理為他撐腰,媒體讓他下臺!
亞洲媒體無須讚美德國經濟,因爲德國正在考慮,經濟 – 一定要永遠成長嗎?假如 –「經濟成長」意味「自然萎縮」、、、
建議你可以參考新唐人電視台與大紀元,因為薄王事件,成為許多許多主流媒體參考的對象。
回覆刪除親愛的匿名人,
回覆刪除感謝你關心反思人之慟。我的確也注意到新唐人電視台與大紀元。似乎在衆説紛紜的狀態中,這兩個渠道還是比較足以採信。
這裡涉及媒體威信的討論。
在互聯網叱嗟風雲之際,很奇妙地,德國的媒體權威硬是停留在平面媒體。互聯網與平面媒體的新聞處理,德國的風景雖説莫衷一是,但是讀者決定了權威的駐留點。
反觀亞洲,新唐人電視台與大紀元成了“較足以採信”的新聞管道。有意思地是這兩個渠道都沒有像樣的平面媒體。就是説這兩個渠道都是“新生物”,隨著互聯網的誕生而來。“新生物”沒有報業傳統可循,沒有報業精神可現,它們基於工具便利,有話要說的欲望而誕生。反思人認爲也是好事一樁。但是這僅限於發掘足以採信的真相基礎上。
媒體具有更崇高的任務,它是人民的喉舌,它還是監督政府、檢舉政府的渠道。一般小老百姓只能透過媒體來伸冤。中國廣大人民必須個人長途跋涉到北京告狀伸冤是個現代的古裝戯。而遠在海外的亞洲互聯網媒體對神州體制毫無制約的影響。它們僅僅起了一個“足以採信”的功能。
媒體,必須體現普世價值,以此為基礎獨創一格,干預政治、檢舉政治、有國際遠觀、又反映内政。它,必須以“浩然正氣”帶領一個民族。
“普世價值”在中國傳統從來沒有缺席,以古訓來體會就是“浩然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