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德纳芙Catherine Deneuve的電影:《Potiche德片名:Das Schmuckstück(暫譯:家寳)》好像是為我拍攝的。雖然六十七歲的她比我大十七歲,可是玫瑰戰爭的生命劇情竟然是代代上演 – 除了最後一幕,德纳芙選上議員,這是劇情,而且是有法國特色的劇情。片中與工人階級結合的德纳芙,仿佛就是Ségolène Royal (塞格琳•賀雅爾)的替身。2007年她代表法國社會黨參選總統大選,輸給了薩科齊的前總統候選人。或許導演希望從這裡呼喚法國選民吧?!
電影背景是1977年普遍工人的公民意識覺醒。罷工浪潮風捲襲來。整齣戲圍繞著德纳芙,一位對生活心滿意足的高齡女性,育有兩個業已成人的兒女。母親自我奉獻傾一生之力,從付出中感謝生命。擁有三百名員工製傘工廠的老闆老公,賦予她一個優渥富裕的生活。既對老公的碎碎唸唸從來不以爲意,又對老公的屢屢出軌從不在意。突然老公面對七十年代的危機和工人抗議罷工而心臟病突發,被醫生診斷命令休假三個月,他去希臘度假。
德纳芙於是必須站出獨當一面。從這裡開始脫落出德纳芙的再生 – 精彩!不像老公父權的獨斷、資方的傲慢,她延攬已結婚有兩個小孩的女兒和正在大學讀藝術歷史的兒子,加入她的管理階層。同時她滿足工人工會的要求,每週工作時間縮減成40個小時,加班時間鐘點費加上25%的加班費。有薪年假的發放等。整個製傘工廠煥然一新,勞資雙方氣氛融洽。
假期完畢歸來的老公,要求自己原來的公司地位,從與老公較量輸贏當中,演繹精彩絕倫的法式幽默,一點一滴透露出德纳芙的浪漫情史。這裡不僅顛覆了一夫一妻制的倫理,更有甚之,勾勒出男性獸性的性慾本能,崇尚女性靈性的性愛浪漫。
這裡呈現在觀衆眼前的是一位熱愛生命、鍾情性愛的高度自信女人。可以說這個劇本好似是為德纳芙而寫。《時代周報 Die Zeit》針對此片,對德纳芙作了一次大篇幅的訪談,專題是「Ich war nie mein Bild我向來就不是我的形象」。
很喜歡其中一句話,德纳芙認爲「年老」對男人的打擊遠過女人,特別是性能力的消長,對男人是一件很不堪的自然現象。被問及性格曾否動搖不穩:『Deneuve: Ich habe meinen Garten. Da lernt man was vom Wachsen und Vergehen. 我有我的花園相伴,從園藝中我學習到滋長和枯萎。』多麽好的一句剖心之言?!
失去了管理公司一席之位後的德纳芙,轉向成爲曾經愛侶的政治競爭對手,一個小城鎮市長Gérard Depardieu(飾演)角逐競選參議員,走向政治,最後她一舉當選,當晚當選的政見演説,竟然對選民喊出:『我將為各位獻身服務,對!諸位都是我的孩子!我將為我的孩子們獻身服務!』這時,群衆高聲擁護呼喚:『Mama! Mama!』非常感人的一幕,這裡深度體現法國國家民族精神,特別讓我想起那幅知名的法國大革命凱旋之畫,熱愛自由民主的法國民族 - 不似德國對「國家」這個詞彙因爲第三帝國的罪惡,總是感情模糊地排斥 – 法國渴望的自由民主的民族精神,其中包括令人驚訝無比對母性的渴慕:
法國大革命瑪麗安(Marianne)衝出路障 |
這齣戲中很多人性價值透過人見人愛的德纳芙體現。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她的前愛侶小城市長希望跟她重新來過,深情渴切地詢問時,德纳芙雍容優雅地告訴他那時她已是已婚之婦。Depardieu 不甘心地說可是她愛他更有甚於她的老公。
回覆刪除這時德纳芙堅定地告訴他,她跟他只能作好朋友,她也不會爲了他而離開老公,劇中的對白是這麽說的:『Eine Ehe ist eine Bindung zweier Personen. 一樁婚姻意味兩個人的聯繋。』Bindung 也可理解為依附關係。
這裡德纳芙很清楚地釐清了「偷情愛侶」與「婚姻伴侶」之間的關係。
「偷情愛侶」與「婚姻伴侶」兩种關係都需要以「愛情」為前題 - 但是即便後者愛的成分少一點點,卻仍然具有更多更高的人生意義。
面對婚姻出軌現象 - 這是一部值得反思的健康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