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30

Der 10. November 1989: 11月10日那天


25周年東西德統一


柏林牆倒塌後的第二天一份東德對「未來的記憶以及未來轉變

作者: Christoph Dieckmann


每一個記憶就。每一紀念,為的也是今日。如今我們又次慶祝圍牆倒塌?卻今昔人事全非

1989119密密麻麻影像凍結了歷史有序地釐清了政治標簽化地紀念那一天:德國人歡慶的夜晚統一的前奏曲、冷戰的結束。現在,回頭紀念那一天,這些意義重新鮮活起來。而這些意義是如何呈現世人呢? 89年代的德人,在庫當大街狂飲香檳酒、收取歡迎回歸金駛著衛星轎車(Trabant)開向自由世界,行跡甚至走至法蘭克尼亞Franken 如同一首歌的歌詞唱道:「走過市(Hof是我們的幸福。

這一幕幕也確實發生了。只是這些影像晦了圍牆倒塌的最終真意一場和平革命。

2014-10-10

允諾:百日西藏 Das Versprechen - Hundert Tage Tibet


 
允諾百日西藏 Das Versprechen - Hundert Tage Tibet (deutsche Version)

 

三年前霍菲斯特允諾達賴喇嘛將前往西藏採集一般遊客罕見的風景。而他接觸到的竟是一個對中國政府的壓迫 以非常個人化且獨特方式作出抵抗的族群。

報導:尤格艾根多夫(Jörg Eigendorf文),約克霍菲斯特(York Hovest圖)
 

第一章
神山邊境體驗

還有一百米。芝日布寺Drirapuk就在眼前。十英尺高的紅磚牆,,寺院屋頂上有鑲崁八條輪軸的法輪,兩側有兩隻金鹿供奉。對約克霍菲斯特而言簡直就是救贖的象徵,終於得救了。 13小時的刺骨冰寒,腳,早已失去知覺,手指也成了一支支冰棍。這個一米九高個兒的體力消耗殆盡,氣若游絲。此刻零下十幾度而位於海拔5210米上的藏西之風凜冽難忍。

他的同伴,一位整骨醫師,安德烈亞斯斯竇瑞特(Andreas Stollreiter,一個訓練有素的骨療師再也無以爲繼。後腳踝淌血,雙足麻痹不覺。兩人數小時前就開始呢喃幻覺了

"早已失去知覺手指也成了一支支冰棍"

峽谷之間的岩壁飄然浮現眼前。難不成這是錯覺他們大呼此行要人薩達爾化名),他們的嚮導。這個小個子立刻意識到霍菲斯特斯竇瑞特兩人進入幻覺意識不清。他把兩位德國人置入冰冷的雪,其他登山嚮導雪巴人相繼而至。共同把兩人的腿擡高,使力搖擺,確使鏢主不致墜入夢幻。值此海拔高度一旦進入夢幻,就可能面臨死亡

才剛剛克服高原反應霍菲斯特為什麼在冬季攀繞神山?兩天前,他臥床不起,疼欲裂,幾個小時内吞了1600毫克布洛止痛劑、高山藥和咳嗽糖漿。他為什麼不等21公里芝日布寺的僧人從岡仁波齊峰下寺院僧人一般在此過,冬季一過,只要天氣允許,他們就會鋪設從佛教聖山到山谷的路

霍菲斯特不想等,不願浪費時間。他必須完成使命,必須恪守允諾。他從未質疑自己的諾言。即便此刻他軟綿綿地癱塌在雪地裏也不是問題。他僅僅吐出幾個句子:他希望捕捉藏人生活、藏人苦、還有西藏高原之美。他將立馬上路。這是一位慕尼黑時尚攝影師給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 - 達賴喇嘛。承諾之函寫於2011年的夏

Nach dem ersten Abschnitt der Kora-Umrundung ist Hovest am Kloster Drirapuk angekommen. Im Hintergrund sieht man den Mount Kailash
環繞神山之行第一階段完成霍菲斯特甫抵芝日布寺。背景就是神山岡仁波齊峰。
一個極其大膽的此趟程必須前往1950年以來就被中國佔領了的國家入境一個顯然不妥協新興世界強。走入一個人謂西藏自治區,卻如同警察國度的地方,這裡的遊客不被允許自由走動,而且達賴喇嘛被視爲國家敵人。一個正常人絕對不會作下這樣的承諾。儘管作出允諾,最後可能很難完成這段旅程

霍菲斯特上路了。然而2012年春天第一次的行程七週即嘎然而止,連目的地都沒抵達。兩名藏人在首府拉薩自焚。籲求世人注藏人的絕望和苦難。中國人神經之弦立時綳緊,外國人必須立刻出境。包括霍菲斯特:一個士兵在他眼皮底下,親手撕毀他此行最重要的證件:入藏證。沒了入藏證一切免談。然後,這位中國士兵指邊境。意思是「滾出去!」

2014-08-13

東亞的日出日落 Ostasien Auf- und Untergang der Sonne




201446日《FAZ 法蘭克福匯報》

作者:史丹澤博士 Dr. Volker Stanzel

筆者德國聯邦共和國大使2004年至2007駐派中國人民共和國, 2009年至201310駐派日本東京。

 

 

東亞的日出日落Ostasien Auf- und Untergang derSonne (deutsche Version)


日本和中國許多人民認爲兩國之間一場戰爭勢在必行。衝突爭端位于中國東海的一組島嶼。但衝突實際的背景其實在雙方兩千年歷史的優越感、羞辱感、復仇欲以及攫取民族尊嚴的企圖。

不僅在中國,日本亦然一窺戰爭降臨的流行文學多若雨後春筍。出發點則通常以1914歐洲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境況為視野。最遲去年歐洲觀察家也看到了當前中日關係與1914年的明顯對比:比如英國歷史學家克里斯托弗·克拉克(Christopher Clark在其書中對一次世界大戰背景的描述,歐洲國家的領導人物如何「夢遊」般地走向災難

中日關係表象有項特徵而它們都與國民自尊、自我價值、脆弱性和羞辱感有關。因此,日本對中國而言,長久以來不過是自國地平線外幾個微不足道的島嶼罷了。對日本而言,中國則是兩千餘年重要的文化參照源地。19世紀開始,日本著手進行現代化,並且發動兩場可以比擬歐洲列強侵略的戰爭羞辱了亞洲強權中國。1980年和1990年間,日本被視爲世界未來強權的「第一把交椅」,反觀中國自1990年以來,從一個貧窮的共產主義大國竄升為全球經濟實力老二。由此可見,這個背景標誌出的特殊問題,在1978年兩國建交之後,關係持續惡化。但是,這會導致戰爭嗎

在過去的兩千年間,日本和中國軍事對峙只有五 源于島嶼地形日本的大陸傾向。然而災難始于一個不幸的詞彙:在中國的編年史裏記載兩國首次交流,始于東漢光武帝頒授給「倭奴國」的一枚金制王印,以資證明其附庸朝貢國之地位。「倭Wo」這個字也意味「小矮人之地」日本。這個詞彙至今聽來依然富含貶義,如同中國人口裏說的「小日本人」或「小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