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4

»Zu Gott wird es dich tragen 它會將你帶到神的面前«


馬勒 »復活« 交響樂曲之精神於我完全符合中國人生死觀的精義。特別是其中合聲蕩漾反覆歌頌的句子 »Sterben werdʼ ich, um zu leben!« 與莊子名言「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以下是驚鴻一瞥的樂曲介紹。



安德里斯·尼爾森斯 (Andris Nelsons) 執導指揮馬勒的第二交響曲

(摄影: Monika Rittershaus)


»Zu Gott wird es dich tragen 它會將你帶到神的面前«(deutsche Version)

作者:Volker Tarnow

安德里斯·尼爾森斯 (Andris Nelsons) 執導指揮馬勒的第二交響曲

古斯塔夫·馬勒的第二交響曲是一部超越國界的作品,它描繪的對象可比擬為整個宇宙崇高和日常的、傳統和前衛的、田園牧歌般的歡樂和惡魔般的怪誕歌曲和合唱死亡和復活。 相應地音樂多樣宏偉。波士頓交響樂團和萊比錫Gewandhaus 管弦樂團的的首席指揮 Andris Nelsons 來到柏林與柏林愛樂交響樂團迸放出令人驚喜的火花


20181213

柏林愛樂交響樂團

Andris Nelsons 指揮

MDR Rundfunkchor Leipzig 合唱團

Risto Joost 合唱團執導

Lucy Crowe 女高音

Gerhild Romberger 女低音

Gustav Mahler 古斯塔夫·馬勒

Symphonie Nr. 2 c-Moll »Auferstehung« 第二交響曲 C小調»復活«


Klopstock

經過猛烈的奮鬥和衝擊,馬勒的第二交響曲終於在1894年完成。這個創作所屬的時代擁有最寬廣的詮釋空間,並且誘惑著馬勒的追隨者及反對者,對懺悔式告白作出相當奇異的詮釋。至於作品純粹的音樂鋪陳方式,同代人指出受到白遼士、布魯克納和華格納(Berlioz, Bruckner, Wagner)的影響,不過他們意有所指的個別面 - 比如說類比白遼士龐大的管弦樂規模 - 卻嫌太過了。倒是很少有人聯想他模仿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馬勒特別擔心會出現這種責難,雖然他第二交響樂曲的整體概念與貝多芬鋪展的模式極其相似:一個超大的、悲劇性且惡魔般的第一樂章,隨之而來的是輕盈甚至是引進天使國度的音符,最後是一個激昂充斥所有空間等待著理想主義宣言的壓軸合頌。貝多芬和馬勒所選文本似乎極具親和力,但這也是因為馬勒大幅度地縮減了克洛普斯托克(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的那首詩 »復活«,並逐行賦予更豐富的内容:如此貝氏和馬氏這兩首樂曲的壓軸合頌都援引了一個無名之神 - 克洛普斯托克詩中所言的耶穌被馬勒刪除了(譯者: “Auferstehn,ja auferstehn wirst du 復活,是的,你會復活”:原作“復活”是克洛普斯托克的一首詩,主題環繞的是基督徒的復活希望)。

由於克洛普斯托克是一位肯定基督耶穌的詩人,他的詩歌都載於新教的每本讚美詩書因此若是這位皈依天主教的猶太作曲家毫無潤飾使用這首頌歌的話,必引發無休止的議論。 馬勒本人從未評論過他退出教堂的行徑,卻一再被迫申訴創作復活交響曲的意圖。 從1896年他寫的一封信可見端倪:你為什麼活著? 你為什麼受苦? 難道這一切只是一個巨大而可怖的樂趣嗎? - 我們必須以某種方式解答這個問題......我會在最後一樂章中作出答覆。」

說的是哪一種復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