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29
音樂會Simon Rattle Mahler 9. Symfonie
2007年8月29日音樂會是音樂季的首場 - Simon Rattle 首席指揮和柏林愛樂交響樂樂團。
第一首曲目是柏林愛樂和舊金山交響樂團邀約Magnus Lindberg製作的交響樂“watch the sun”;第二首曲目是馬勒的第九交響樂曲。
下面簡短摘譯曲目單介紹:
第一曲的作曲家是1958出生的瑞典裔芬蘭人Magnus Lindberg。他在1983-1985整整一年的時間裏,生平第一次用電腦寫出一曲交響樂,曲名“Kraft (Power)”。於此Lindberg 證明了他對超空間多元音質的操作功力,他在音樂中所使用的電子技術和十二音階作曲法,創造有力的音效元素,衍生新的原始主義,在後來搖滾和龐克的音樂裏,都可以看到他的影響。Lindberg在製作電子音樂中得到的啓發:“由此開啓了古典交響樂的大門!”
在這曲“watch the sun”他使用最愛的“樂器” – 大型交響樂團。
第二曲馬勒的第九交響樂(作于1908-1910,首演在維也納,由維也納交響樂團演奏,Bruno Walter指揮)。
其實馬勒的另曲交響樂“Das Lied von der Erde(The song of the earth)”,從作曲時序而言,才該是第九號。但在當時,一來出自對貝多芬的尊崇,讓馬勒在作曲的數量上不敢超越。二來鑒于Brukner未完成的第九交響樂曲,讓馬勒也忌諱自己是否走上同樣的命運。儘管如此,在“大地之歌”完成的一年後,馬勒就將他的第九交響樂樂稿交出;次年,即著手開始寫他的第十交響樂 – 此曲竟一曲成殲,未克完成…
~ ~ ~ ~ ~
説到第九樂號,讓我想起一個有趣的插曲。音樂光碟量產之前,研發與生産廠商意見不一,一個光碟該有多大的容量呢?拜耳公司(Bayer)是光碟原料的主要供應商。當時時任柏林愛樂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卡拉揚的一句話,竟成了光碟製作容量指標:“一個光碟的容量,起碼要能裝得下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
~ ~ ~ ~ ~
再回頭說馬勒,不同于其他交響樂曲劃時代的驚世駭俗,馬勒的第九號,輕柔柔的開始,憂憂傷的低鳴,悲頌著大自然的死亡之歌。第二樂章稍稍輕快,隱約的樂調卻依然透露著悲傷。如Bruno Walter 所言:“我們可以感受到,舞曲即將結束…”。馬勒用很倔傲諷刺的樂調寫第三樂章,展現人類心無旁騖的無意義追求,終將墜落無底深淵。與第三樂章完全相反的是最後樂章,馬勒肅敬虔誠地作禱,懷著巨大的哀痛,懷著無限的悲傷、、、
http://vids.myspace.com/index.cfm?fuseaction=vids.individual&videoid=11323569
Mahler 9th Final Movement Bernstein prova
Gustav Mahler | MySpace Musikvideos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