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8

來德國 – 多多益善!Kommt alle nach Deutschland!


 

來德國 多多益善Kommt alle nach Deutschland!
 
德國政府希冀從世界各地吸引學生來德國讀大學。然而誰來承擔輔導學生的費用?
 
《時代周報 Die Zeit 2014314日 專欄〈機會 Chancen
作者:Marion Schmidt
 
全德國沒有一處能夠比得上 Clausthal-Zellerfeld 既鄉土又國際。採礦座落在哈茨Harz山腳下。距離鄰近大城哥廷根僅七十公里之遠。鎮上繽紛彩漆的木屋讓這個地方像極了瑞典兒童文學名著裏的“吵鬧村”( Bullerbü)。
 
曾經這裡的礦山可以開採白銀,今天則可以在此就讀工業大學學習如何建構機械、領導企業、回收利用資源。4600之多的學生已經登記註冊,高於全鎮居民三分之一的人口。沿著鎮上大街走,就可以看到中國人、伊朗人、喀麥隆人和墨西哥人。他們身子厚厚的羽絨服,走去上課。「我們的課堂看起來簡直就像是聯合國會員大會。」工業大學校長 Thomas Hanschke 說。全校28%的學生來自外國。而甫註冊完畢的新生裏,外籍人數高達37%。全德國沒有任何另所大學打破這個記錄。
 
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TU Clausthal)的現況正是德國政治家今天對全德國大學的期許:有世界觀且文化多元聯邦和州政府去年就完成了高等學府野心勃勃的國際化政策:截至2020年,外籍學生人數須由今天的30萬爬升到35萬。黨執政協議,聯邦政府明確認定此目標之執行。這一點特別令人關注,因爲在政府執政計劃裏相關高等教育政策裏,它是極少數政策重點之一。德國聯邦教育部長 Johanna Wanka (CDU) 有命在身,準備延攬更多外籍學生和員工來到德國。


 
但究竟是爲什麽?德國並不缺乏學生。恰恰相反,德國高等學府從來不像今天擁有那麽多學生。既已人滿為患的課堂何須額外塞擠更多學生?「外籍學生對科研領域而言乃是一宗巨大的財富。」Margret Wintermantel 説道。「有機會與外籍學生交流,對德國學生也是絕大的好處。」她必須這麽說 因爲她是DAAD 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總裁,她身負國際化策略的使命。但更具有決定性的是下一句:「我們也須要移民以保持我們的創新能力。」
 
也就是多方引述過的缺乏專業人才。最遲2020年以後學生人數將逐漸遞減。大學風景將迎接誕生率降低的年代 這些人將從大學走向企業。今天德國企業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延攬外籍員工。爲何不早些開始呢?
 
全球約有四百萬流動學生 – 而只有一個全球競爭圈角逐最佳才華。直至最近幾年,德國網羅學生的努力才略見成效。2013年抵達德國大學就讀的學生有22萬名。2000年時僅僅11萬。大多數留學生來自中國,接下來是俄國、奧地利和保加利亞。來德國留學,因爲德國是一個高度機械化的國家,也因爲深造完畢將擁有較佳的就業機會,一個德國學生協會的調查顯示。當然,也因爲大學的知名度和一個有別於他國的客觀事實 在德國讀書即使是外籍學生也同樣免費。譬如 Shengkai Yu 自從2012年起在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就讀地質環境工程。來自四川的學生對這個地方開始並不認識。可是他打定主意要來德國。「工程技術是世界一流。」他說。他覺得小規模的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好的不得了,而且有別於中國,教授花很多時間在個別學生身上。
 
要達到這個優勢,德國政府每年在每一名外籍學生身上投資 13000 歐元。這個結果來自於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指定的一項調研。這個投資則是對未來進行賭注:設若一位外籍學生學成歸國,投資將血本無歸。但是他若學成留德且就業,那麽投資回報率則翻倍增加 對投資國的稅收、社保基金以及對企業而言。但是調研結果顯示,這項賭注要能獲利須要30%的外籍畢業生,學成在德國繼續就業至少滿五年才行。所以政治、科學和經濟領域,不僅僅應該共同致力於招攬學生,同時也必須保證他們居留就業。恰恰是薄弱的一環至今每四名中只有一名留德就業,雖然法律框架條件已然寬鬆許多。
原因在於太多外籍學生沒能讀畢業就中途而廢。幾乎每二名來到德國的學士生裏就有一名半途而廢。某些科系竟然高達 60%。大部分都是由於語言障礙和專業負擔過重。再過些年,設若數萬名額外招攬的學生來到德國,誰來照顧他們呢?他們又該投宿何處?政治祭出一道使命,卻在執行欄和資金欄留下空白。「這就像譬如我是一家旅行社開辦了一個新的觀光區域,卻不開發該區域酒店住宿空間的能力。」Achim Meyer 德國學生協會總書記說道。怎麽可以從世界各地招攬數千名學生,後繼事務就一概不管了。從中國或印度來到德國讀書的學生須要當地專業支持和建議。否則就會發生無人樂意見的景象:年輕外籍學生終究畢不了業。
大學共同致力提供以防止這個現象「我們須要更多的支援。」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總裁 Margret Wintermantel 説道「假使學生盡是碰到負面留學經驗,充滿沮喪半途而廢,對誰都不是一件好事。」留學申請人的語言能力必須事前完善檢視,對於專業學科内容和要求充分知曉。Wintermantel 認爲外籍學生可以通過所謂“在線課程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免費上網為留學德國做出準備,而且這一關該成爲條件之一。
 
一所大學要如何才能招攬到四分之一以上的外籍在校生、提供他們良好的留學環境、且絕大多數畢業之後得以就業?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就是一個極佳的例子。這所大學做了很多正確的決定,而且提供證明成功的渠道,但是他們也證實界限在哪裏。
「國際化對我們而言是成功的重要元素。」工業大學校長 Hanschke 說。沒了這些外籍學生,很可能他這所大學就會因爲規模過小而面臨關閉的命運。如此這個小鎮就面臨一個嚴重的問題,因爲一些結構弱勢區域的居民人數遞減,唯有學生人數遞增。所以一道難關竟然成了一個佳話。「可是我們並不只想招攬外籍學生」Hanschke 說「我們更希望建立起私人關係。從親密的私人關係,衍生為合作關係,不只在教學,也在科研。」
 
他面前桌上放著一個新的廣告活動的各種海報,其中有張臉對這個世界展露燦爛的微笑。「We are bridging the gap 為鴻溝搭建橋樑」廣告的口號這麽寫。而鴻溝究竟是哪些則無從得知:專業人才的鴻溝抑或居民人數的鴻溝。這些海報將會貼滿火車站和飛機場,以招攬更多外籍學生前來克勞斯塔爾小鎮Hanschke 信心滿滿地認爲勢在必得,但是地方上也必須共同邁力,他說。雖然同時間超市已經買得到泡麵和醬油。然而戶政事務所辦事人員卻還不諳英語。
克勞斯塔爾小鎮其實自古以來就非常國際化。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的前身是普魯士皇家礦業科學院,成立於1775年以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新秀培養礦業人才。從1980年代起來到哈茨區的外籍學生大多是中國人。中國科研部長 Wan Gang 即畢業於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並在此得到博士學位。許多校友都成了中國大學的校長或是教授。「吾校每一名學生都是我們的親善大使。」Hanschke 說。爲了相關此校正確信息能夠得到傳播,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的學生因此特別受到眷顧。
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尚且是第一所設有中國專辦人員的德國大學。Michael Zhengmeng Hou 在此工作已經十年了。立了第一個德中研究雙學位課程他除了負責為這個科系招攬學生,還替另外13個科系向中國的夥伴大學招生。他每年多次往返中德,以進行留學語言考並篩選學生。「如此才能確保篩選出來合適人選。」當留學生降落在漢諾瓦機場,就有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派出人員接機。Hou的工作小組人員負責申辦入境簽證、健康保險、語言課程、住宿房舍。他們還陪同留學生購物、告知垃圾分類、和如何保持宿舍公用廚房清潔。大學提供的這一系列服務並非免費,1500歐元包括語言課。據Hou說所有的中國學生都使用這項服務。
Hou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成功秘訣何在,他就立時搯指數來:有目的地選擇海外大學成立夥伴關係、成立合作項目、親自就地篩選留學生、為留學科目做出專業和語言準備。「這一切環環相扣,缺一不行。」Hou說,經由這個渠道引進的留學生裏,沒有半個中途而廢的離校生。且每二位畢業生裏就有一位留在德國就業,有些人也續讀博士班,大部分的人進入汽車、化學工業。許多人尚在校園期間就被企業物色雇用。
 
不過即便是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也面臨一個德國各大學即將面臨的嚴重問題:如果須要引進更多外籍學生,諮詢和輔導都須要經費。聯邦教育部長 Johanna Wanka 說這是一項非常值得的投資,外籍學生意味著「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可是經費何處來,她卻隻字未提。DAAD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只提供項目贊助和獎學金發放。
「在德國我們雖然總是被視爲楷模」工業大學校長 Thomas Hanschke 說「可是輔導外籍學生的額外經費卻得不到補償。」地方績效預算裏只有2學生。克勞斯塔爾大學設法以計費的迎生配套方式提供輔導服務。
 
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總裁 Margret Wintermantel 認爲此類輔導措施非常必要,但也可以通過與企業合作,使其承擔一部分的經費。畢竟企業才是這些熟諳國際事務且得到優良專業培訓人才的受益者。

 
Shengkai Yu 希望地質環境工程系畢業後,無論如何都能留在德國,先做他的博士學位,然後就業。不過他不想留在非常國際化的克勞斯塔爾鎮。要是另個大一點的城市就好了,他說 – 而且最好不要有那麽多中國人的城市「這樣才終於能夠認識一些德國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