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黴子瑪麗」回來了:格林童話「何勒太太」1914年前後出的版本,插圖Fritz Kunz
Rückkehr der Pechmarie: Illustration von Fritz Kunz aus einer Ausgabe von "Frau Holle", um 1914 |
有些父母對兒女滿口溢美之詞:你太棒啦!你想做的一定成功!據説這樣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實則不然。
2015年5月17日 《FAS 法蘭克福匯報周日版》
格林童話的母親對兩個女兒待遇差別很大,「黴子瑪麗」自幼至大就被視爲比姐姐優秀,姐姐天天要打掃織布,直到手被磨出血來,妹妹卻悠哉無所事事。這位母親就這麽待這兩位女兒。當養女被黃金雨披蓋滿面歸鄉之時,母親認爲「黴子瑪麗」也應該得到黃金雨的待遇。再怎麽說,「黴子瑪麗」還是親生女啊,比較棒的孩子!她讓「黴子瑪麗」也去完成和「金子瑪麗」同樣的任務。其實「黴子瑪麗」再清楚不過,該做些什麽。「金子瑪麗」全都告訴過她。但是她就是無法完成生活中面臨的任務。因爲她想連「金子瑪麗」都可以得到。因爲黃金雨在她並不是給予工作的報酬,而是給予自我的報酬。她在家從小看到學到大的。
有兩種「高估」孩子的父母 – 研究員這麽說。一種父母認爲誇獎孩子有益成長,是正面鼓勵。他們希望由此建立孩子的自信心。這種父母以爲讚美就是愛。這次研究結果同時顯示,自信也是一種性格特點。然而它來自父母的溫暖親情,而非溢美之詞。如果父母釋放溫暖親情,就會表示關切和真心。如此他們協助孩子慢慢發掘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果孩子因為自己著想而得到愛,那麼他們長大成人就會自信滿滿。
另種高估孩子的父母,其實自己就是自戀狂。他們將孩子視爲自己的延伸。因爲他們那麽偉大,孩子必然偉大。這種父母把孩子置於高高平臺,僅如此就可以間接得到欽佩。故而自戀狂者培育自戀狂。
於父於子的自戀狂徵象雷同,高估孩子的能力,深信自己孩子優於其他小孩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這正是自戀傾向的最佳寫照。當然這並沒有完全説明自戀狂的原因。另個重要原因也與基因有關。如同所有其他性格特點。阿姆斯特丹的研究單位期冀做出更多相關研究。譬如父母高估孩子的傾向歷年來是否越演越盛。但是研究人員表示有跡象顯示這個傾向的增加。他們說高估孩子的父母通常傾向給孩子取非常特殊的名字。而不尋常的名字過去十年來逐漸增加。也尚在摸索當中的是高估孩子的行爲是否與社會地位有關,或是在父親比母親來得頻繁。可以證明的是青少年的自戀傾向在西方比較顯著。接受自戀測試被訪問的大學生所得積分要比25年前來得高。
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自戀狂是得付出代價的。自戀狂者易于陷入憂鬱和病癮。一旦他們迫切需要來自他人的讚美和欽佩,被扣壓不得,自戀狂者就會表現強烈攻擊性和暴力傾向。自戀狂的人初識令人喜愛着迷,然而時間一久,研究顯示,他們在團體當中越來越不受歡迎,終至被完全孤立。自戀狂者過著一個不快樂的人生,他的人格驗證癮自成一個牢不可破的監獄。自戀狂無法治癒。臭黴黏沾一身一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