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4

韓國瑜民粹主義 ?

意識形態翻轉賣菜郎韓國瑜當選高雄市長。
圖為
1123日選前之夜,韓國瑜演講高喊:「高雄一定要改變!」(十大新聞-02資料照片)
針對韓國瑜2018年的1124九合一選舉,在台灣高雄和平革命性的突出崛起,台灣政論節目邀請來賓有人說韓國瑜是「民粹者」。本人相當不以為然。
民粹主義乃是一種社會現象,不是所有起都是民粹。出此言論者應當審視民粹主義具有哪些社會學的内涵和本質,納入思考而後言,而非便宜行事的扣帽言論。德文版的維基百科註解甚長,於此僅就社會學的視野摘要譯出。
特別是德國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Karin Priester教授的註解:民粹主義『不具有實質内涵,它是一種關係的概念”; 因此,它無法對自身進行闡述,而只能訴求於與另個(對手)的關係,或將自身與對手加以區別。』。所以縱觀來自全球化劃下貧富不均的鴻溝而造就了二十一世紀
·       歐洲民粹主義崛起於難民議題:歐洲人對抗外籍人(伊斯蘭恐懼)
·       美國民粹主義到了川普白人至上主義達至巔峰(仇外心理)
民粹的核心在於社會分化,在我看來早在臺灣初始來自威權統治,造成本省外省情結的炒作,直到韓國瑜現象標示的反而是臺灣首次跨域本省外省情結,將民主視爲道地的「人民作主」,讓全球華人驚艷!
好像主角是韓國瑜,其實是高雄人榮耀了全球華人!

民粹主義 Populismus

民粹主義(來自拉丁文人民)該術語被社會科學家賦予了幾個屬性。主要特徵在於一種與政治動機相連結,對人民投票作出影響的命題選擇和修辭。與此同時它時而刻意製造某種情緒,時而為了一己政治目的善用並加強當下的社會情緒。通常,民粹主義也表現在一種特定的政治風格,並作為獲取權力的戰略。僅僅在學術研究罕有案例中,它被視爲個別意識形態的一部分。
在政治辯論中,「民粹主義」或「民粹的」通常是一種譴責,用來相互攻擊政治對立方。特別當他們認為對方的言論備受歡迎,然而不切實際或不利於己之時。人們也將之稱爲一個政治流行語或「鬥爭概念」。
民粹主義者經常在「普通人」和「精英」之間製造對立,並聲稱自己站在「普通人」的一邊。因此,民粹主義往往與拒絕權力精英和制度有關,倡導反智主義,以看似非政治之貌,主張「天生理智common sense」和「人民的心聲」。在政治辯論中,民粹主義者往往賴於兩極分化、人格化、道德化,並使用人云亦云(拉丁文:argumentum ad populum,以及人身攻擊(拉丁文:argumentum ad hominem)的方法進行辯論。 同樣重要的特徵是對傳統政黨的拒絕。政黨職能在於集結公民政治決策的過程(請參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第21條),民粹主義者則傾向以身爲及冠公民的家長自居,而將立即式的公民訴求,訴諸直接民主來表達。
民粹主義並非基於一組特定的價值觀,因此可能與非常不同的意識形態和目標相結合。它通常是抗議派政黨和抗議派政治家,甚或是社會運動所使用的一種作風工具。例如,在歷史上,Peronismus裴隆主義,西班牙語:Peronismo,又稱正義主義Justicialismo阿根廷正義黨創始人)Poujadism上世紀50年代法國民粹主義政客皮埃爾布熱德Pierre Poujade) 被稱為民粹主義運動。「左翼民粹主義」和「右翼民粹主義」這兩個詞彚很常見。在21世紀初,後者在歐洲和美國的影響力逐漸增加,特別是在針對難民移民的防禦態度。民粹主義崛起的原因在於全球化和移民增加導致社會某些區域經濟和文化的不安全感,以及對決策過程和政治實踐普遍產生不滿情緒。
起源
19世紀末在美國成立的民粹主義黨1891-1908, People's Party also known as the Populist Party or the Populists) 稱自己是第一個民粹主義者的政黨。該黨實現了一些他們提出的要求,並很快再次解散。從那時起,民粹主義就立足於世,聲援普通民眾福祉之餘,與建制派政策采取對立的立場。該詞彚在英語中不似德語那樣具有負面含義的鬥爭概念。
現代詞彚中的「民粹主義」是一種來自流行性(Popularität 趕流行(populär sein原創概念的人造詞彙。於十九世紀年間,這些尚被理解為民俗的、人人瞭然於心的、旨在為人為民的、和藹可親的,蔚然形成民俗之人氣。 除了拉丁語派生成之外,還有法語之意(Populace)指的是民眾,在德語則意指底層社會群衆(Pöbel或犯罪組織暴徒之流(Mob)。若要讓人們理解某些事物被稱之為普及化(popularisieren)。
早在政治上的民粹主義概念形成之前,科學就論及流行哲學(Popularphilosophie)。 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中,它曾被用以淺顯易懂的形式來闡述哲學問題。 代表人物比如是 Christian GarveJohann Jakob EngelJohann George SulzerThomas AbbtMoses Mendelssohn
口語
《杜登辭典(第21版)將這個術語解釋為「尋求贏得群眾青睞」的機會主義政策。 在口語的使用上,則常用於對某些政黨和個別政治家的指責。然後說他們將該術語口號化,以對其為了自身目的,對民衆進行操縱和工具化的行徑作出批評。除此之外,該詞彚也被用來指控意欲以空洞或不切實際之承諾來贏得選票,實則以達成個人權力慾望為目的,同時對國家及其公民的政治前途欠缺責任感。
相比之下,被稱為民粹主義者的政治人物往往強調相異於建制派的政治,他們擁有“與公民的親密關係”,指責對立者無視社會問題、不民主,且僅僅鎖定精英特定的利益。
社會學
在社會學中,要理解政治民粹主義有三種基本方法:可將之視爲一種(“稀薄的”)意識形態,視為一種策略,視為一種風格; 或將這三個要素視爲一個整體。
民主百科全書 Encyclopedia of Democracy 將民粹主義定義為『強調普通人的利益,文化特徵和芸芸大衆自發情緒的,且相異於特權精英的一個政治運動。為了使自己的立場合法化,民粹主義運動通常直接呼應多數人的意願 - 通過群眾集會、公民投票或其他形式的直接民主 - 而對權力分立或少數民族或少數群體的權利並無太大興趣。』
荷蘭政治學家Cas Mudde將民粹主義定義為『一種意識形態,認為社會被分為同質的和對立的兩個群體,一群是'純粹公民',另群則是'腐敗精英',並斷言政治所該體現的乃是一般公民訴求而來的公共意志(法語:volonté générale盧梭所用的「公共意志」一詞出現於1789法國大革命人權和公民權宣言。』
德國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Karin Priester教授則認為,民粹主義『不具有實質内涵,它是一種關係的概念”; 因此,它無法對自身進行闡述,而只能訴求於與另一個(對手)的關係,或將自身與對手加以區別。』
政治學家保羅·塔格特(Paul Taggart)將民粹主義描述為“天生缺陷”; 他對民粹論述舉證其乃一顆“空虛的心”。因此,民粹主義的外貌特徵可經由非常不同的內容價值和目標加以填充。在邁克爾弗里登(Michael Freeden)的術語中,稱之為“稀薄的意識形態”,可依附於各種“主體意識形態”。 塔格特將民粹主義比擬為變色龍,該變色龍將其意識形態色彩依附在各自“心臟地帶”(heartland)與大衆的價值相呼應。
安彤·佩林卡(Anton Pelinka)將民粹主義一般性地描述為『為免人民直接受到統治機制之鉗制而作出的抗議。』此乃基於對民主的一種激進理解,根據民主 - 基於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所言 乃是『民有、民治、民享之政』。 民粹主義者贊成公民投票或直接民主,而無視代議性的形式。對於渴望“真正”民主的民粹主義者,議會或政黨等中介機構即使不形成阻礙,也只能算是從屬級次。即使這些機構在傳統意義上是合法化的民主,也不應自視爲“人民”代言人。然而,佩林卡對民粹主義術語之被濫用感到遺憾,民粹主義術語常常模糊和任意地作為鬥爭或遁逃概念之用。
國家民主基金會的美國政治學家馬克·普拉特納(Marc F. Plattner)認為民粹主義是一種超越自由主義和憲政主義的强調多數的一種民主理解:民粹主義者希望由他們認為佔多數的優勢 - 通常是一位富有魅力的民粹主義領袖帶領,盡可能無阻礙無遲延地加以實現。因此,他們對自由派強調實踐程序上的微妙之處和對保護個人權利幾乎沒有理解的意願。普拉特納認為,除了反自由主義基本傾向之外,假如甚且淪於追隨一己特權之優渥和/或在政治立場上與公眾多數人相距甚遠,那麼民粹主義傾向也可能成為一個國家精英成員的警鐘。
漢斯-格奧爾格·貝茨(Hans-Georg Betz)認爲出於機會主義策略,民粹主義言論,伺機 『挑起潛在的或現有的民怨,進行動員和煽動情緒,以從中擄獲政治資本。』
根據Jan JagersStefaan Walgrave的說法,民粹主義也可以是政治人物對民衆採用的某種溝通方式。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説的是「薄弱的民粹主義」(而非意識形態的「厚重的民粹主義」)。本傑明·莫菲特(Benjamin Moffitt)和西蒙·托梅(Simon Tormey)認為,民粹主義應該主要被視為一種政治作風的問題,涉及到意識形態矛盾的消解和政治的“風格化”。這種作風專注於自身“表演”和“美學”元素,並以簡化了的政治話語作爲民粹主義表徵,將之侷限於“我們與對立方的差異”,並提出僅限於簡短標籤式的解決方案(“名句解方“)。
Jan-Werner Müller認爲民粹主義的標準與其説是一種論述的內容和形式,更應將之視爲一種推理類型:如果說民粹主義既不民主亦不科學,而僅溯源於既無法進行採證也無法被證實的所謂 “民意”,卻因此阻礙了任何可能的多數人對話,它只能從方法論的意義上視爲民粹主義:『民粹主義者將自己視為人民唯一的真正代表,說精英乃是腐敗族群,只對他們自己的利益感興趣。對民粹主義者來說,他們面對的是一個純粹的、同質的,可說是未受污染的人民。決定關鍵在於他們主張自己才擁有唯一的代表權:民粹主義者將自己視為人民唯一合法的聲音。他們並沒有指責政治對手持有的綱領點或價值觀是錯誤的,而是從根本譴責他們的政治合法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