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19

雙重家園 Zweierlei Heimaten

Blick in die Paneldiskussion zu Heimat und Identität
© Photothek/Köhler



2015115日在德國外交部世界廳舉行了一場非常特殊的紀念活動 以德建交五十周年紀念。
主題命名為《雙重家園 Zweierlei Heimaten除了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開場致辭,以色列駐德大使也共襄盛舉,是第二位致辭人。除了有DSO樂團音樂合奏,還邀請了兩位偉大的敍事能手:以色列作家Meir Shalev和德國電影導演Edgar Reitz與會討論。Shalev的書 《男孩和白鴿 Der Junge und die Taube》。其中二章由知名女演員 Corinna Kirchhoff朗誦。Reitz 於1984 -2004年間製作影片《家園 一個德國紀事Heimat – Eine deutsche Chronik》。活動上播映其中一集《思鄉 Fernweh》。應邀來賓都是文化界、出版界和宗教界人士。主辦單位是德國學術交流總署DAAD)。
 
這個活動意義非凡,就是爲了一個希伯來字“Shoah”,猶太人大屠殺,由二戰中的納粹德國主導的系統化種族滅絕行動。六百萬猶太人慘遭殺害。
 
受害者向迫害者伸手緊握,回顧歷史傷痕之餘,前瞻未來願景。探討歷史巨輪碾壓過後,家園的意義?

 
「沒有可怕的歷史疤痕、沒有野蠻的納粹德國沒有大屠殺的巨大罪行沒有逃離德國流離失所倖存之人重建的家園就不可能想像這兩個國家今天能夠凝聚結合」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說。「德國和以色列今天是西方民主共同家園的一部分」。其密度和深度,在五十年以前,沒有人能夠想像以色列駐德大使,Yacov-David Hadas-Handelsman強調,德國和以色列兩國之間的關係是從歷史上最黑暗的地獄深淵,發展到今天令人幾乎難以置信的地步。但這來自猶太人民的意願,人民自決未來的一個鐵證。
 
但是五十年前,建交的決定在以色列引起軒然大波。許多以色列人堅決反對。所以這一條路是艱辛不堪的。五十年後,的確證明人類意志能力,追求美好未來。今天以德關係不僅在政治,貫穿社會交流、經濟合作、科研藝術,在在迸發火花。
 
但是,何謂「家園」?它是一種社會認同?還是說由出生地來識別?這裡以色列作家Shalev說一句高深莫測的話「生活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心中總覺得戀棧耶路撒冷,好像那是一個永遠到達不了的家園。」德國電影導演加入探討,也有德國人視語言爲心中家園。還說他三十年前開始尋根,尋找自我。越深入,家的感覺就越遙遠。語言也這麽用:中文說祖國、德文是「父國Vaterland」,英文則用「母國 motherland」來表示。家園,可以等同國家嗎?還是說,家園,等同宗教?但是宗教可以狂熱,無須民主。所以,要探討的是一個「心靈家園」。
 
德國外長也提到法國巴黎查理週刊」辦公室遭恐怖分子槍事件之後,有人呼籲猶太人應該離開法國,回到以色列去。但是沒有法國的猶太人就沒有今天的法國。而德國猶太人更應該得到保護。此時熱烈掌聲響起。以色列作家則幽默反思地批評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jahu):「內塔尼亞胡自視爲全球猶太人的總理。他其實不過是以色列的總理罷了。光做以色列總理的麻煩就夠多了!
 
德國電影導演Reitz最後以一句話終結了這個活動:「對我而言,回到家,看到房屋窗子開著,裏頭有人,就知道回到家了。房屋窗子關著,就沒有家的感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