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0

認同牢獄


社會文化認同問題攸關一個民族是否和諧。

80万持有德國護照的土耳其裔民族住在德國。土耳其的總統Erdogan前些日子來到科隆發話。他說了什麽呢?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他對在德國居住的土耳其裔民族說:“『同化』的本質是反人性的!兄弟姐妹和同胞們,在同化過程中,必須意識到這個層面!”

好了!内政部部長被質詢半天也說,搞不清楚土耳其的總統意欲爲何!同化的過程有可能是個人意願行之,若能稱上“罪名”,那該是“被強制同化”,非個人意願的被同化過程。


捫心自問,沒有任何一任的德國執政政府有過這個野心,企圖強制同化在德國居住的土耳其人。反而,縂被抨擊“民族融合工程”做得不夠。譬如:未成年的土耳其裔的女孩兒突然不來上學,因爲奉父母之命結婚去。捍衛人權的人士信誓旦旦:為保障在德國出生長大的未成年土耳其少女,德國應該通過一道法律:凡未滿18歲,且不諳德語者,不具有結婚的資格。

當一個政治人物意欲“挑撥”民族情感時,該國的民衆該怎麽辦?換句話說,土耳其總統在德國領土上,對80万持有德國護照的土耳其裔的國人發出“反同化”的呼喚,會有什麽效應?


何謂文化認同?把對身處當地“文化認同”視爲“同化”的反義詞,會造成相當危險的誤解。因爲如此混淆了對“認同”的認知。事實上,許多民族衝突研究學者早就指出,“認同”並非單向意識。它該是一堆性格特質的組合:譬如一位華裔,愛聼貝多芬樂曲、無神主義論者、同情弱勢團體、喜食中國菜、愛喝氣泡葡萄酒、熱心推動中華文化、係德國汽車協會會員、專坐漢莎航班搜集里程數、有環保意識…

在Magdeburg市大學土耳其裔專研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心理學教授Haci-Halil Uslucan,八歲跟著身為外勞的父親來到德國。指出土耳其的家庭常常成爲“與當地文化融合”的障礙。“土耳其家庭出生的男孩兒恃寵而驕,家庭教育使得他們因爲男性光環妄尊自大,在德國社會卻找不着他期望的性別待遇。在慕尼黑發生一位退休老人被外籍青少年毆打搶劫,就是典型的暴力心理背景。”

許多移民家庭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家庭反而成了“認同牢獄”,對抗當地文化内涵,禁止在當地出生的孩子與當地文化交流的自然欲望。特別是在德國的土耳其家庭父母。那也可以說,禁止一個在當地出生的人、壓抑他與當地文化融合生活的同化欲望,就是“剝奪自由”;或用土耳其總統的話語更確切地說:“『壓抑同化欲望』的本質是反人性的!”

這是德國的社會,我,不期然地又想到臺灣的社會文化認同,一個社會共同努力的方向該是什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