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10

左右(In the love we trust)


今晚看的是中國參賽片“左右(In the love we trust)”。印象猶新,記上一筆。

影片給人的北京印象是水泥高樓、基礎建設呈現的呆板、不人性。北京當然不只是如此。記得“Beijing Bycicle”片中就映照出北京胡同的古樸可愛。那就是導演有意以醜陋的北京市觀作爲一個背景,市觀不是小市民能夠承擔的責任,所以它反映體制。

故事發生在兩個離異後的家庭。甲女和甲男共同生有一女即離異,各又再婚。甲女和乙男結合共同撫養這個女兒業已五歲。孩子也稱乙男“爸爸”,感情如膠似漆。而甲男,一位建築商和乙女,一位空姐結合。因爲工作忙碌避免生育。故事開始了…


故事環繞著的這個小女孩得了不治之症,片中不明確指向醫學科技,所以模糊地做了點的投射:病症需要做化療。化療不成功則需移植。來自父母的移植經證實不理想。醫生推薦最好是有兄弟姐妹。移植的東西好像只是促進再生能力。OK,經過了那麽一大段後,甲女,也就是孩子的媽得到了結論,要等到合適的人捐獻,還不如自己生一個。九個月懷胎,意味著小女孩的得救或只是延長生命。

這裡,開始了對“愛的終極”的定義 – 當你面對的是拯救一個生命時,對愛一貫定義的重新詮釋。這裡片中著墨人與人感情之間的尷尬、要求與期望如何與妥協同步…

這裡導演用了局部幽默的片刻和鏡頭功力來表現:
甲女要拯救她的女兒,即便已離婚五年,要求跟甲男再生一個孩子來拯救自己孩子
甲男面臨拯救自己女兒,安撫再婚後太太的心緒
乙女面臨自己老公跟前妻四、五年離異後,再生一子的心願
乙男面臨跟甲女結合後,視拖油瓶為己出,還要準備撫育第二個拖油瓶!

這裡有參雜了對中國的一子政策無奈的表態。這部片子太過冗長,節奏感不夠。跟我一起看電影的女朋友說:“結尾不正是胡錦濤的口號『和諧社會』。甲男女以試管試驗不成功,而來真的做愛;對乙男女的衝擊。最後是乙男女的妥協。合作到最後,乙男的要求是第二個孩子他還是爸爸。根據中國的中國的一子政策他就不用夢想跟甲女育有一子了。乙男的要求竟是片中最後的訴求。

這樣無私無我的要求,在西方社會很難得到喝彩或回饋的!東方社會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