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03

中國古典音樂在哪裏?Where is the Chinese classic music?



我不是專家,僅僅因爲音樂佔我生活很大一部分,而總也徜徉在中西文化之間的我,無法不面對一個問題:「中國古典音樂的文化在哪裏?」

我們這些好似很喜愛深度音樂的人,一說起來都是巴哈、貝多芬,這個現象不是很奇怪嗎?我們崇洋嗎?那「不崇洋的人」對音樂的感召又是什麽呢?中華民族的音樂自信、音樂文化在哪裏?


家裏擁有一個龐大的音樂圖書館(對我而言夠龐大了),其中中國古典音樂僅佔2%,而這2%就是人人皆知耳熟能詳的《梁祝》、《黃河》、《長征》、《東方紅》、《白毛女》等。這些「中國古典音樂」顯然有很強烈的西方色彩,譬如《長征》這首樂曲明顯有蕭士塔高維奇的音符。但它們都是我的喜愛音符,而它們也都是1949年以後的大陸產物。

那之前呢?這個問題以前我沒有關心過,直到讀了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我才生出這個疑問,也在此文的讀後心得留了言:

『余英時在禮壞樂崩的精神突破的章節裏指出:經過夏商周三代的繁文縟節,華而不實的禮樂制度,春秋戰國時代,儒、墨、道三家都是「突破」了三代禮樂傳統而興起。「突破」的内涵是揚棄「巫、神」的概念,以「仁」為精神核心。又說到儒家孔子的突破始於追問禮樂實踐的精神基礎。「仁」指的是由個人培育起來的道德意識和情感,祗有「仁」,才可以證明人之真正為人。正是這種内在德性,賦予「禮」以生命和意義。

這裡,余英時提到兩個重點:
1.中國文化揚棄巫、神的觀念
2.賦予禮樂的形式以内涵:「仁」

但是,討論著重在對「禮」闡釋意義。那,「樂」呢?記得去年跟好友粗略涉及不理解「古樂」在中國文化的貧瘠,而她囘道:

『原說宋詞是可以唱的.譜失傳 ,詩經三百 更是載歌載舞 無緣得知 都只留下美麗的文字』,還說『曾經發光而且留下許多故事,荊軻刺秦王 易水送別 高漸離擊筑 (什麼樂器不知道),荊軻唱風蕭蕭兮易水寒....荊軻死後高漸離試圖暗殺始皇被捕,始皇愛其才( 音樂家)只刺瞎他雙眼留在宮廷當樂師高卻又至重物於筑中,演奏時襲擊始皇失手 始皇只好殺了他。漢末 蔡文姬做胡茄一十八拍 聽說 一演奏 鳥獸皆感無人不下淚、、、這類的故事不知有多少 只是只有故事 沒有音樂 一張譜都沒有,很悲哀不是嗎』

可惜這沒有回答了我的問題 - 所以我說:『嗯!我 – 還在思考,春秋戰國時代,禮壞樂崩的精神突破,百家爭鳴。而 – 樂,是否在此不幸地隨著巫神被揚棄了?』

若是隨著網上「Music of China」的索引,你會在維基百科找到洋洋灑灑的一篇文章根據古代文獻告訴你「中國音樂」追溯至黃帝時代。我也毫不懷疑。但是我的問題是:『中國古典音樂的文化在哪裏?』所以,維基文獻還是沒有回答我的問題。

回答了我的問題的是我這次囘台誠品書單上的第37本書,新亞研究所叢刊徐復觀教授的《中國藝術精神》。寶呀!可惜又是一本學術探討,趣味性低到極點,所以,我只能把它當作「工具書」來讀,那它是一本精彩至極的學術探討。包括樂、詩、畫。每一領域都夠大,還好,徐復觀教授也說「音樂」在中國歷史的地位不高,佔此書篇幅極小,所以我無須讀完此書,放膽引述我個人關心的部分。

要引述徐復觀教授,必須先引述另本數年前買的也是一本工具書,楊沛仁著的《音樂史與欣賞》(美樂出版社)。他以歐洲年代和國家的分野來闡述歐洲音樂。第三章他說到「古希臘」。這裡他提到音樂的「氣質觀(Doctrine of Ethos)」。闡述的其實是「音樂科學化」的由來。他說:『希臘的哲學家普遍認爲,音樂是一種高尚且具有科學意義的藝術。畢達哥拉斯(Pitagoras,約生於西元前570,卒于西元前510)認爲宇宙天體運行時,會產生一種和諧的天體之音,這是一種凡人無法聽到的聲響,是一種奧妙神秘的天體音樂。由於畢達哥拉斯認爲數學是揭發宇宙奧妙的科學,因此,宇宙中的條理都可藉數學的方法解釋之。因而,數學應該也是解析音樂奧秘的方法。據説,畢達哥拉斯就是以數學的方式,演算出弦長和音程之間的關係。由此,畢達哥拉斯找到了音樂中的和諧音程。』

單單就凴這點:「音樂也是數學」先祖的認知,就必須讓希臘免凴試進入歐盟,不是嗎?

有了古希臘的智慧貢獻也就有了巴哈、貝多芬的樂譜記載。於是歐洲古典音樂就此延續下來了。中國古樂可惜沒有這個福份。

根據維基百科,【清初,傳教士徐日升教授康熙皇帝西方樂理,並著有《律呂纂要》一書。五線譜也在這個時候傳入中國。】那已是十八世紀,顯然溯至黃帝時代數百年的古樂早已流失僅剩下文字敍述,沒有類似歐洲「宮廷音樂」的提倡和流傳。也無從以西方的五線譜加以整理。更何況康熙以後的清帝江河日下,加上百年外來侵略和内亂,毫無發展音樂的土壤。

徐復觀教授的《中國藝術精神》對中國古樂的歷史記載分析,用我的語言,總歸有下列幾點:

1. 中國古典音樂存在:音樂的發達遠較西方為早的説法根據古獻可以成立。

2. 孔孟對「樂」的詮釋曲高和寡,孔子立教宗旨:「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如何重視樂呢?單看最終極致「成於樂」可以理解。但是這正是曲高和寡的所在,是一個大衆無法輕易臻至的境界。若是不能了解孔門所傳承發揮的音樂藝術中的美中之善,即不能欣賞其藝術中的善中之美。加上沒有五缐譜,於是古樂式微,由民間以感官的快感爲主的俗樂取而代之,乃必然趨勢。

3. 「俗樂」未嘗不是「文化」。可惜自漢武帝的樂府起,本是很有意義的工作,其無意義乃在於成爲統治者的荒淫之具,所以在中國史中雖有記載,少有認同,當然也是因爲不符合「孔門傳統」。這 – 也在政治上限制了音樂的發展。如同年幼之時總也記得對「靡靡之音」的不屑,卻不懂得如何體會「音樂」。

4. 同時,詩、詞雖與音樂不發生直接關聯,但由其自身的韻律,也可以使作者讀者得到音樂同質感受。由是百家爭鳴詩詞,而無所謂「音樂」。

5. 此外,「和聲」的音樂,是由西歐十六、十七世紀寺院許多僧侶努力所得出的成就。而中國自身,正缺少這種組織。

至此,不得不說孔門對音樂崇高的定義造成「愛之適以害之也」的無奈 - 中國沒有古典樂,中國只有對古典樂的文字描述。而切斷中國古典樂之筋脈的也正是孔門之人。

愚人對中國古樂不興的讀後心得,你 – 以爲然否?我 – 收穫多多!

※後記:於此抄錄徐復觀教授的《中國藝術精神》片段,以避誤讀之嫌:


【《論語》上曾有「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八佾)一段話,由此可以了解,「美」和「善」的統一,才是孔子由他自己對音樂的體驗而來的對音樂、對藝術的基本規定、要求。】


【但孔子卻説「鄭聲淫」,此處的「淫」字,僅指的是順著快樂的情緒,發展得太過,以至於流連忘返,便會鼓蕩人走上淫亂之路。這樣一來,若借用老子的話說「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佾)。不淫不傷的樂,是合乎「中」的樂。】


【孔門如此重視音樂,何以它畢竟沒落得這樣快,沒落得這樣徹底呢?、、、在孔子,樂固然是其工夫過程之一;但畢竟不是唯一的工夫所在,也不是一般人所輕易用得上的工夫。所以孔子便把樂安放在工夫的最後階段,而說出「成於樂」的一句話。於是《論語》上的「孝悌爲仁之本」、「主忠信」、「忠恕」、「克己復禮」;《中庸》的「慎獨」、「誠明」;及孟子的「知言」、「養氣」;《大學》的「正心」、「誠意」;宋明儒的「主靜」、「主敬」、「存天理」、「致良知」;這都是人格修養,人格完成的直接道路,而無須乎必取途於樂。這樣一來,一個儒者的興起,便不必意味著是孔門音樂藝術的復興。】


更有甚者,孔門明顯給予「樂」以政治桎梏:

【在政治上過於重視俗樂,亦即所謂「鄭聲」,若不是面對人民,而僅是爲了統治階級,則必出於淫侈的動機,以助長淫縱的弊害。自《史記樂書》,《漢書禮樂志》起,下逮各代的有關記載,有關這一點,指陳得確切有據。因而俗樂始終不能得到被儒家思想所影響的人們的正面承認,這便也影響到俗樂所應當有的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