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26

擁抱科技 胸懷創意 邁向自然 Mit Technologie und Kreativität vorwärts zur Natur

Prof. Schellnhuber
最近Prof. Schellnhuber成了媒體名人。《時代周報 Die Zeit》也出現一篇短短的訪談。正也提及他前些時候登載在FAS上的文章「邁向大自然」訪談的標題名為「不是回歸大自然,而是邁向大自然 Kein Zurück, sondern ein Vorwärts zur Natur」。



問:您呼籲都市性和鄉村性的新體認,其實這是兩者迥然不同的人類社會組織形態。您具體的想法是什麽?



答:都市人口越來越多,鄉村人口越來越少,意味著風險和機會。如果我們無法重新創造都市性的特色,都市就成了排放輻射來源的主要地點 – 我說的主要是熱浪 –這將會造成嚴重不堪的全球地熱現象。我們今日大可以開始主導國家投資方向,俾使都市基礎設施符合自然氣候特性,也適應無可避免的氣候變化。在鄉村裏,則可以迎向巨大挑戰,以敷供給營養食品和生物質逐漸升級的需求量,這樣也不需要犧牲掉無價的森林資源和自然保護區域。


問:全球人口中,每二個人其中就有一個住在都市;到2050年,預計每四個人其中就有三個住在都市。在這麽人口稠密區域還有可能成功地組織人類共同生存環境嗎?


答:可以,但是要有主導性地動員組織,而不可以任其發展成形。這個同時,也必須考慮到如何減少大都會氣候變化的可能性。中國都會大區域的主要能源消耗量已經佔全中國的四分之三。這裡共同生存環境形態就可以加之結合:譬如在稠密而節省能源住家區域和農民,或是人類旅行活動的方式。


問:人類生活習慣不改,譬如旅行活動的行爲不求限制,根本就不可能。今日放眼看去,人類難道不是太缺乏必要的個人反思?


答:許多人的確都在進行反思。只是從一份認識出發,卻沒有行動產生有兩個原因:人類慵懶要求舒適是其一,再來就是市内公共交通設施的缺乏。這兩者直接涉及政治。政治當然要負起提供便利交通的責任。但是政治還可以定出條件,來定義何謂便利。


問:您可不可以進一步具體闡釋?


答:假如沒有停車位,而且開車駕駛越來越昂貴的話,比較起來,坐公車就突然顯得方便得多。重要的也是文明進化。假如這成了一種時髦趨勢,譬如大都會居民的意義並非擁有自用車,而是使用「豪華借車Car Sharing」,活動便利性百分百。雖然聼起來還不太現實,但是在年輕人當中,特別是Smartphone族群早已不把「有車階級」當作身份的象徵。


問:人類把活動便利視爲目標朝前邁進,我們各大都市關於可持續性的議題在過去的二十年當中完全被忽略了,這些城市如何能夠突然地成爲「綠色城市」呢?


答:這裡我只說一個例子。一位年輕的建築師給我看他設計高樓大廈的草圖。大廈裏有一座陽能煙囪發電站。設計原理來自優秀無比的物理原理,此外,建築外觀具有高度的美感。來自太陽的熱空氣起動大廈塔機裏的巨大渦輪機。到底是否可行,最後還是要等工程師敲定,不過這個證明「綠色城市」的可行性。「綠色城市」對我而言不是回歸大自然,而是胸懷科技和創意邁向大自然。

※下面報導來自FAS

車主?過時了!Car Sharing•Car Rental•Taxi

車子不再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強有勢的汽車工業國
面臨一個無車新世代

九十年代開始
三十歲以下買車的人
減少了百分之十
四分之三的都會年輕人
認爲不需要擁有汽車

汽車污染空氣破壞環境嗎?
調查顯示卻只有三分之一受訪者
因此放棄汽車

另外三分之二的人的理由是
停車難,轉圈圈找不着車位
成本高,一天23小時閒置車
稅金加保費加維修
購車金額門檻過高
過手車售出價過低
不僅花錢
而且費時:上班族頭痛
街道滿是地窪坑洞
處處逢迎道路維修

去年法蘭克福車展推出
今年各大都會處處可見

Car Sharing的站牌
開賓士S-Class買菜去?
每分鐘0,24或每小時14,90歐元
還是開寳馬去IKEA?
每分鐘0,29歐元或每小時12,90歐元
借車的價錢還包括汽油錢
傳統租車價以天數和公里計算
借車價則完全看時間
2010年借車人數開始上升
高於去年的五分之一

開車渡假?有Car Rental
飲酒夜遊?有Taxi
誰家門口還需要停著一部自用車?

2 則留言:

  1. 看到這個就想到美國。美國如果不是住在大都會,那就幾乎等於是完全沒有大眾運輸工具,所以幾乎不可能不用汽車。就是因為這樣,所以幾乎每台汽車裡面就只有駕駛一個人而已。從環保的角度看來,實在是相當糟糕的事情...

    不過我想文章所說的這種租車活動,在大都會是絕對可行的。至少我知道在紐約就有類似的公司。

    回覆刪除
  2. Hi, John,

    眼下面對一個國家大陸運輸交通網,沒有任何其他方式要比高速鐵路更能夠達到便利和環保的雙贏訴求。

    我其實非常不解爲何美國不重視高鉄交通網的建設。也非常令人失望的是洛杉磯甚至都有捷運(十年多了吧?)使用的人卻少的不得了。

    自從吾兒上了寄宿學校,我開始去公司上班。五月天的艷陽,我也開心地騎起單車來。開車15分鐘,騎車30分鐘。

    上週我老公去荷蘭一個小城市Nijmegen 出差,嚇一大跳!他說,好像到了越南,滿城都是騎單車的。

    環保,當然在個人;但是最需要的還是 - 政府的手推動!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