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理學家Catrin Mautner表示,女性往往在經歷了漫長的痛苦歷程之後 才開始尋求心理治療。© Matthieu Spohn/plainpicture |
針對女性的心理治療
精神科醫師Catrin
Mautner只治療女性。她解釋為什麼男性傾向於酗酒,而女性則較容易感到恐懼。她還闡釋為什麼男性尋找的伴侶比較像是他們的母親。
Catrin Mautner是精神科與心理治療的專科醫師,居住在漢堡。2018年,她辭去了位於Alsterdorf福音醫院精神科的主任職位,專注於女性身心醫學領域。如今,她以精神科醫師與心理治療師的身份,主要治療因懷孕、求子或癌症相關問題而承受壓力、出現疲憊症狀及陷入憂鬱的女性。目前,她正在漢堡建立一所跨學科的女性身心日間診所。她是身心醫學網絡
FINE 的創辦人及主席,同時也是
Working Moms 協會董事會的成員之一。
"Viele Frauen neigen zu einem hohen Kontrollbedürfnis 許多女性有強烈控制慾的傾向"
訪談作者:Lisa McMinn 16. März
2023
《時代周報》:Mautner女士,
您爲什麽只醫療女性?
Mautner: 在我開始專科醫師培訓時,有幸在法醫精神科我的第一位上司指導下建立了一個女性醫護站。於是我進行了有關性別因素與暴力之間關係的研究。從那時起,性別差異一直是我關注的重點。多年來,我越來越堅信,現行的醫療體系對女性與男性缺乏足夠的針對性治療方式。這成了我專業上的動力來源。從個人角度來説,我自己有女性認同,因此對女性常見的問題也更為熟悉。在醫學學習期間,我生下了兒子,當時我是班上唯一一位懷孕的學生。得同時兼顧學生與母親的角色,這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時代周報》:女性病人來找您爲的大多是什麽問題?
Mautner: 首先我要說女性往往在經歷了漫長的痛苦歷程之後才開始尋求心理治療。大多數女性患者有嚴重的睡眠障礙和疲憊症狀。許多女性患有憂鬱症,失去了生活的樂趣或性慾,伴隨著焦慮與恐慌症。大多數女性認為自己某方面「犯錯了」,覺得自己有問題。其實,背後往往是多種複雜的困擾交織而成。
《時代周報》:背後隱藏哪些問題?
Mautner: 女性常見的一個問題是她們容易感到內疚:她們希望成為有吸引力的伴侶,盡力撫養孩子,同時在工作上也要取得成功。然而,她們無法面面俱到、事事完美。許多女性也有強烈控制慾的傾向,表現的方式常常是完美主義。她們希望不斷自我提升,盡善盡美。結果是過度要求自己,逐漸失去對自身需求的認知。
《時代周報》:您可不可以舉個例子説明。
Bild 1: Catrin Mautner是精神科與心理治療的專科醫師,居住在漢堡。2018年,她辭去了位於Alsterdorf福音醫院精神科的主任職位,專注於女性身心醫學領域。© Privat
Mautner: 我治療過許多患有產後憂鬱症的女性。大多數女性都知道所謂的「Baby
Blues產後心情低落」,這是一種在分娩後幾天出現的情緒低潮,與荷爾蒙變化有關。半數以上的母親都會經歷這種情況。這些「哭泣的日子」很常見,通常也無大礙,因為它們會很快過去。然而,產後憂鬱症則是在幾週後才顯現,當日常生活恢復、伴侶回到工作崗位時,母親突然獨自與嬰兒在家,情緒陷入僵化。她極度痛苦,甚至無法對自己的寶寶產生喜悅之情。她為此感到羞愧,也因此困惑與驚恐。約有百分之十到十五的母親受到這種情況的影響,而且往往需要好幾週她們才意識到自己需要接受治療。
《時代周報》:現實將理想撞得粉碎
Mautner: 現在大多數的母親在分娩和母職角色方面都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她們心中存有理想,但現實卻瞬間變調。她們感到悲傷,有時甚至對孩子發脾氣,因為孩子需求太多,讓她們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因此難以真正進入母親的角色,這是一種情緒過載的表現。在一些原住民族群中,產婦身邊有多位女性的支持。對於嬰兒的依附關係而言,多人家庭其實更有利。但在現代社會中,這樣的支持結構已不復存在,母親往往是孤單一人。因此,許多女性陷入情緒深淵,儘管做媽媽本是件美好的事。由於這些母親對自己感受不到母職喜悅而感到羞愧,結果往往是拖延了尋求幫助的時間。如今,像「早期援助」這樣的健康照護網絡開始介入,目的是提高婦產科醫師和兒科醫師的敏感度,能夠更早支援這些受影響的母親。
「女性若能釋放憤怒,對身心健康更有益。」
《時代周報》:難道生孩子是男女心理壓力上差異的關鍵因素嗎?
Mautner: 是的,這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差異是月經。每個月經歷疼痛與出血的人,對自己的身體會產生不同的感受。有些女性每月都需要請病假兩天 —— 她們必須先在心理上學會應對這種日常生活的限制。而月經前的階段,也就是所謂的經前症候群(PMS),同樣可能帶來挑戰。有些女性只是比平常更敏感或容易煩躁,但也有不少女性在這段期間經常與伴侶或職場同事發生激烈爭執。
《時代周報》:那您如何協助您的病人?